“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瓦解

时间:2022-09-22 09:06:06

“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瓦解

摘要:“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了世界音乐的发展数十年,它的形成与消解都无形的促进了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本文要论述的是“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形成与瓦解的是怎样促进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并试分析“欧洲音乐中心论”瓦解的原因与民族音乐学建立与发展的原因之间的必要联系。

关键词:欧洲音乐中心论;多元文化;文化相对论;民族自我中心偏见;反相对论;民族音乐学

一、“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思想特征与形成

“欧洲中心论”在十九世纪得以发展,它是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所谓人文学科关注人的产品的评价和价值。这种观点表明了欧洲人狭隘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他们忽视了其他民族的文明贡献,他们对欧洲以外的世界缺乏了解,并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发展成为整个世界,乃至各个领域都是以欧洲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现象。“欧洲中心论”最早是由黑格尔提出,他认为欧洲是文化的中心,东方的印度、中国还未进入历史,并都处于历史的边缘,只有欧洲从古希腊才慢慢进入历史的中心。兰克:“印度和中国根本就没有历史,只有自然史。”所以他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欧洲历史。欧洲至上的观念逐渐普及,并成为全球主要思潮,可以清楚地理解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文明的意义与价值都必须由欧洲界定,因为只有欧洲的发展史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普世性[1]。而“欧洲音乐中心论”是“欧洲中心论”的衍变与发展,是欧洲人将其音乐作为世界音乐主体的一种理论概念。

二、“欧洲音乐中心论”对于欧洲音乐与外来音乐的比较

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实践变革。从中我们应当认清欧洲和非欧洲音乐之间存在着“差异”而非“差距”,各国的科技存在着差距,但各个国家的文化则不存在差距,存在的只是差异。“欧洲音乐中心论”承认文化的普遍性,主动把欧洲文化普遍化,取消多元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明一元化。欧洲音乐与非欧洲音乐不是差距而是差异,差异的根源是文化,而世界不同的音乐教育就是理解不同的文化。“欧洲音乐中心论”即“差距论”也是代表着一种“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它是一种认为人类历史将由低级到高级,由蒙昧到文明,沿一直线无限进步和无限进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企图以欧洲文化来取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他们硬性的要去征服多元文化的各民族而“差异论”则是对时间直线性的否定,对文化多样性肯定,用“宇宙中心主义”代替“欧洲中心论”。

三、比较音乐学——非欧洲音乐的发现与“民族自我中心偏见”的产物

在杜亚雄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他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做了纵向的概括与分析。以下是笔者结合他的民族音乐学的纵向发展理论来探究“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瓦解的原因。

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不得不追根到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早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有关非欧洲民族音乐的书籍。如法国民族学家拉菲陶在1724年发表《每周蛮族习俗——原始时代习俗比较》比较了南美洲和北美洲土著各个部落的乐器;法国外交官1751年出版的关于土耳其音乐和欧洲音乐比较的专论《关于东方音乐与欧洲音乐之比较》;英国派驻在加尔各答的法官于1784年发表《论印度音乐的调式》;住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则在1779年发表《中国音乐古今录》,向欧洲人介绍中国音乐。这些著作的作者虽然不是音乐学者,但他们以“局外人”的客观视角观察了非欧音乐,并将它们和欧洲音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便产生了对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19世纪,由于欧洲对东方进行军事侵略和殖民扩张,欧洲国家同时也对东方音乐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随后东方音乐逐渐被欧洲重视,这也是民族音乐学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欧洲人的思维模式是“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最后往往忽略了整体联系,物我两者的对立十分尖锐。”所以试想在欧洲人对东方地区的殖民扩张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掠夺心理,那么欧洲人可能会狭隘地并带有主观色彩的视角去研究与分析东方音乐,然后在他们殖民的土地上给那里的文化也打上欧洲霸权主义的烙印。

所以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问题上,也可以看出欧洲人这种物我两者对立的矛盾冲突,把自己画进一个圈子里,用主观的眼睛去观望外面的世界文化或是直接地忽视,顺其自然地只是把它们视为欧洲文化的一个阶段。如果说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道路即为全人类各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不仅与目前已知的历史不符,而且也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从学术上看,“欧洲音乐中心论”是欧洲人以己群主观态度观察和衡量一切事物的民族自我中心偏见的产物。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多关注的是人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了解到世界各民族人们如何看待生活。但“欧洲音乐中心论”已是“民族自我中心偏见”的产物,也就是说欧洲人已经不再把音乐当做是一种纯粹的人文学科,而是验证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即社会——经济——政治体系,有人想把音乐变成一种政治手段,帝国主义者利用了这一出自民族自我中心偏见的学术观点,为他们奴化和殖民被压迫民族的政治目的服务。这种具有政治目的音乐文化传播慢慢扩散到了东方,意图想要拔掉东方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进而从精神和观念上征服东方人,“欧洲音乐中心论”显然已成为欧洲帝国主义发展其侵略的一种政治武器。梅利亚姆提出过的音乐的十大功能,即:情绪、审美、娱乐、传播、象征、身体反应、社会控制、服务于社会制度和宗教仪式、文化延续、社会整合。而这里的“社会控制”是否指的就是“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音乐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呢?还是单纯指音乐对于各民族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的支柱呢?

四、柏林学派与传播学派的“反进化论”

柏林学派的音乐学家们站在欧洲音乐文化的立场上进行音乐形态的的比较,认为欧洲音乐文化的形态高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某一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态与欧洲相异,即为“简单”和“落后”。这样就形成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只相当于欧洲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但后期柏林学派的音乐学者们发现了用“进化论”来解释音乐发展的弊端,从而转向了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的观点中,加入了反进化论的传播论学派。他们把各种文化因素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出现解释为一种文化从一个假定的人类与文化的摇篮出发,不断向外作圆心波浪式扩张的结果。比较音乐学代表萨克斯著的名为《乐器的精神和演变》一书中指出:“精神与物质文化品从每一个文化中心通过某些人群的移动和迁居,像光辐射一样从一个部落流向另一个部落,在新浪的不断推动下,彼时的旧浪流向四周。”换句话说:一种文化产品离其母体越远,其年代越久。传播论认为一种音乐文化越接近极点,其传播范围就越窄,其层就越新;一种音乐文化越远离发源点,其传播范围就越广,其层就越旧。如果用这套理论去说明“欧洲音乐中心论”对世界音乐影响的根源则在于欧洲大量殖民侵略,也等于是把欧洲的音乐文化带去殖民侵略,好比一个欧洲艺术家行为的产品被带到了一个殖民地区,而这个欧洲产品逐渐影响了殖民地区的文化产品,让它们带有欧洲文化的特性流传到下一个民族,或是在这个民族传承下去,因此欧洲音乐文化传播的范围广范,至今影响了全球的音乐教育。这或许可以成为“欧洲音乐中心论”独权世界数十年的原因之一。但传播论的观点无视各民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各民族音乐发展的多元性,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及其乐器都纳入到一种发展模式中去,这无疑让人们产生了质疑与批判。

五、“文化相对论”

在民族音乐学科建立前期中,柏林学派通过欧洲音乐和非欧洲音乐的相互比较,打破了音乐学历来只重视研究欧洲音乐的局限,从而增强了音乐学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上转第88页)

上一篇:浅谈民间剪纸艺术 下一篇:网页设计与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