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与预后的关系

时间:2022-09-22 06:51:09

92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与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重点分析恶性淋巴瘤最新分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此分类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了92例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分析和随访,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结果:从平均生存时间上看,男性49.54个月,女性为58.90个月(P>0.05),且年龄越大生存时间越长。恶性淋巴瘤发生在结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0.52个月,结外为57.99个月(P>0.05)。根据临床症状比较平均生存时间,A症状者为71.8个月,B症状者为32.91个月,B症状患者预后较A症状差。根据Ann-Arbor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的平均生存时间为75.17个月,Ⅱ期为53.59个月,Ⅲ期为42.33个月,Ⅳ期为32.36个月;Ⅲ期和Ⅳ期患者的预后较Ⅰ期和Ⅱ期要差。比较化疗与未化疗者的预后,化疗者为60.86个月,未化疗者为22.40个月,化疗者比未化疗者预后要好;比较放疗与未放疗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放疗者为53.61个月,未放疗者为50.59个月(P>0.05)。根据细胞类型比较平均生存时间, B细胞类型者为62.02个月,T细胞类型者为39.6个月,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比T细胞淋巴瘤有好。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性别、结内外、放疗与否对预后影响不大,AB症状、分期、化疗与否、病理类型对淋巴瘤的预后有影响,其中A症状、临床分期Ⅰ、Ⅱ期者、化疗者及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好。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046-03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或)淋巴结外的恶性肿瘤,是淋巴组织内原有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病理形态及临床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合理的分类既是正确诊治这组复杂疾病的前提,也是病理学家、临床医师及科学研究者进行信息交流的通用语言[1]。WHO于2000年采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标记、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的分类[2],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恶性淋巴瘤的WHO新分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但相关性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是通过对92例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重新分类及通过电话与家访等探讨其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有效诊治恶性淋巴瘤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所有材料均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病理科1999~2000年诊断的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与蜡块,共计92例。复查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情况补做相应的免疫组化指标,按照WHO新分类对所有病例重新分类。

1.1.2 主要试剂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工作液,CD20、CD79α、CD3、CD5、CD45RO、CD23、CD10、CyclinD1、bcl-2及bcl-6、Elivision TM plus。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2 临床资料

1.2.1 一般资料92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35例,年龄≤40岁者24例,41~59岁者28例,≤60岁者40例。首发于淋巴结内47例,占51.09%;淋巴结外45例,占48.91%。92例中化疗者22例,占23.91%;未化疗者70例,占76.09%。放疗者19例,占20.65%;未放疗者73例,占79.35%。

1.2.2 组织学分型9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5例,占5.35%;非霍奇金淋巴瘤87例,占94.65%。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淋巴瘤56例,占64.37%(滤泡性淋巴瘤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例、单核B细胞淋巴瘤4例、黏膜相关淋巴瘤3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31例,占35.63%(外周T细胞淋巴瘤1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

1.3 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比清晰、准确定位且瘤细胞出现棕黄-棕褐色颗粒为阳性;定位不准、淡黄或不着色为阴性。阳性细胞数>30%确定为该免疫组化标记物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各组间的生存率采用SSPS 3.0中的χ2检验。

2 结果

采用电话、书信、家访等形式随访(随访时间1999年1月-2005年5月),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和组织类型几方面比较预后情况。

2.1 不同性别与预后

57例男性患者死亡26例,存活31例,生存率为54.39%,生存时间平均49.54月。35例女性患者死亡12例,存活23例,生存率为65.71%,生存时间平均58.90月。两者比较,女性患者预后较男性好(P>0.05)。

2.2 年龄与预后

92例恶性淋巴瘤中,≤40岁的24例,生存时间为33个月;40~60岁的28例,生存时间为51个月;≥60岁的40例,生存时间为64个月(P >0.05)。提示年龄越大,生存时间越长。

2.3 发生部位与预后

47例淋巴结内瘤患者,死亡20例,存活27例,生存率为57.45%,生存时间平均50.52个月;45例淋巴结外瘤患者,死亡18例,存活27例,生存率为60.00%,生存时间平均57.99个月。两者比较,P>0.05。

2.4 临床分期与预后

①根据是否合并发热、消瘦等分为A症状和B症状。58例A症状者,死亡15例,存活43例,生存率为74.14%,生存时间平均71.8个月;34例B症状患者,死亡23例,存活11例,生存率为32.35%,生存时间平均32.91个月。两者比较,P

2.5 治疗方法与预后

①化疗与预后:70例化疗者中,死亡24例,存活46例,生存率为65.71%,平均生存时间为60.86个月;22例未化疗者,死亡14例,存活8例,生存率为36.36%,平均生存时间为22.4个月。化疗与未化疗比较,化疗者比未化疗患者预后要好(P0.05。

2.6 组织类型与预后

①8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56例B细胞类型患者,死亡17例,存活39例,生存率为69.64%,平均生存时间为62.02个月;31例T细胞类型患者,死亡20例,存活11例,生存率为35.48%,平均生存时间为39.60个月。B细胞与T细胞组比较,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T细胞淋巴瘤好(P0.05。可见FL预后较好,DLBCL预后较差,MZL预后介于两者之间。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免疫标记物与预后情况:18例PTL 型患者,死亡5例,存活13例,生存率为72.22%,平均生存时间为37个月;10例ALCL型患者,死亡5例,存活5例,生存率为50.00%,平均生存时间为26个月。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比较,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好(P>0.05)。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多种分类也各有所长,各抒己见[1,2]。WHO新分类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有很大进步,是第一个集淋巴系、髓系、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系肿瘤性疾病于一体的分类[3,4]。近年来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病理学已证明,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引起的肿瘤。理想的分类不仅应具有理论基础,具有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特点,而且应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互相联系,并应通过临床验证,证实其临床意义,同时,容易为病理学家所掌握,重复率高[5],新的WHO分类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接近这一要求的。

有文献报道,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呈M曲线,即30岁和>50岁为两个发病高峰[6],也有报道称,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7],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本组92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明显多于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中以滤泡性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多见;T细胞淋巴瘤中又以外周T细胞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多见,这与WHO关于淋巴瘤的病理分布研究的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

恶性淋巴瘤为血液系统肿瘤之一[8],其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9,8]。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恶性淋巴瘤的生存率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免疫分型、首发部位、症状体征、治疗情况等诸多因素相关,故恶性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病理分型、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与预后的关键,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10]。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分期和是否化疗对预后影响较大。A症状者预后较B症状者好;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预后较Ⅲ、Ⅳ期患者好,化疗患者较未化疗患者预后好,这与文献报道相同[11,12],尽管性别、年龄和首发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各组之间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仍可看出趋势,即女性、年龄较大和发生在淋巴结外的淋巴瘤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均大于相应对照组,提示其预后较好。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对临床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病理学家曾就此进行多次修改[13],直至2000年WHO的分类被普遍采用。本研究中,B细胞类型的平均生存时间(62.02个月)较T细胞类型者长(39.6月),说明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要好于T细胞淋巴瘤,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4]。通过对B、T两类型细胞中常见的病理类型进行比较[15,16],结果显示,惰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预后较好,侵袭性淋巴瘤(DLBCL、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单核B细胞、黏膜相关及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预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由于T细胞淋巴瘤中各组织类型病例较少,本研究仅对病例较多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好,与文献报道相同[17]。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淋巴瘤的许多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与预后密切相关。研究发现,DLBCL中B细胞的组织来源有两种,一种来自正常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B细胞,一种来自外周血活化的B细胞。两者预后不同,滤泡中心B细胞来源的DLBCL预后较外周血活化B细胞来源的DLBCL好,因两种来源的B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不同,其免疫标记物的表达亦不同。据文献报道[18],Bcl-6/CD10阳性的DLBCL来自滤泡中心B细胞预后较好;Bcl-6/CD10阴性的DLBCL来自外周血活化B细胞预后较差。Ki-67在细胞周期的G、S、G2和M期中表达,Ki-67阳性细胞的比率反映进入细胞周期的增生比率,在DLBCL中,增生细胞的比率为30%~100%。大多数研究表明,高增殖活性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为了探讨DLBCL中免疫标记物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本组对20例DLBCL免疫标记物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Bcl-6/CD10、Bcl-2、Ki-67对DLBCL预后的判断无显著意义,这可能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参考文献]

[1]Grulich AE,Wan X.B-cell stimulation and prolonged im mune deficiency.Are rick factors for non-Hodgkin's lymphoma in people wish AIDS[J].AIDS,2000,14 (2):133.

[2]Schroeder JC,Olshan AF,Dent RB,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tobacco use and other non-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forsubtypes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United States) [J].Cancer Causes Control,2002,13 (2):159.

[3]李甘地.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15(1):68-71.

[4]Parkin DM,Whelan SL,Ferlay J,et al.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M].Lyon:IARC Scientific Pubication,1977.143.

[5]Baris D,Zahm SH.Epidemiology of lymphom[J].Current OpinionIn Oncology,2000,12(5):383-394.

[6]Jin F,Devesa SS,Chow WH,er al.Cancer incidence trends in unban.Shanghai.1972-1994, an update[J].Int J Cancer,1999,83: 435.

[7]黄一容.有关提高恶性淋巴瘤诊治研究的进展[J].中国肿瘤,1995,4(8):23.

[8]张莉,曹永清,符岭华,等.湖南省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12):25.

[9]Holly EA,Gautam M,Bracci parison of interviewed and non-interviewed non-Hodgkin's lymphoma(NHL)Patien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 rea[J].Ann Epidemiol,2002,12(6):419.

[10]Lyons JA,Myles J,Pohlman B,et al.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lymphoma: A review of 13 cases[J].Am J Clin,2000,23(4):334-336.

[11]Tavani A,Gallus S,La Vecchiac C,et al.A lochol drinking and risk of non- Hodgkin's lymphoma[J].Eur J Clin Nutr,2001,55(10):824.

[12]王奇璐.恶性淋巴瘤现代治疗策略[J].白血病,1999,8(2):66.

[13]Matsuo K,Hamajima N,Hirose K,et al.Alocohol,smoking and dietary status susceptibility to maliganant lymphom a in Japan: results of a hospital-based case-control study at Aichi Cancer Center[J].Jpn J Cancet Res,2001,92(10):1.

[14]Freedman DM,Cantor KP,Ward MH,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nitrate in drinking water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in M innesota[J].A rch EnvironHealth,2000,55(5):326.

[15]储大同.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1995,4(4):23-25.

[16]武永吉.淋巴瘤的分型、分期和治疗原则[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9):641.

[17]范女郎娣,王德延.肿瘤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5,348-349.

[18]Fabbro-Peray P,Daures JP,Rossi JF.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non-Hodgkin'slymphma;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Languedoc-Roussillon[J].Cancer Causes Control,2001,12(3):201.

(收稿日期:2007-03-1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慢性肾病发生急性肾衰1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髋部骨折继发膝关节僵直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