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间,惠泽众生

时间:2022-09-22 06:26:38

在总医院里有这样一位年近知天命的医生――整天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却从来不喊苦、不叫累;面对大量的病人,他也从来不嫌烦、不觉躁;当许多人对中医信心不足的时候,他却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对患者的深情关爱。他,就是该院全军中医研究所的所长兼中医科主任杨明会教授。

“光有疗效还不够”

有一位中年女性,因为长期咳嗽,曾到北京的多家医院就诊,并遵医嘱服用过多种西药,但是她的咳嗽却一直没能治好。最后,她来到总医院。在看完呼吸科后,她忽然想到:“是不是应该再试试中医?”于是,她就到中医科挂了杨明会教授的号。杨教授先详细询问了她的痛情和病史,看了她的舌脉,然后开出了一则只有6味中药的处方。这位中年女性患者拿到杨教授开出的方子后心中颇有些嘀咕:“我吃了那么多西药都不管用,这几味中药能管用吗?”不过,后来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取了药。谁知回家服用了7付之后,她的咳嗽竟然奇迹般地止住了。在杨明会教授诊治过的病人中,像这样效如桴鼓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什么对别人治不好的疑难病杨明会教授却能药到病除呢?这和杨明会教授对中医的热爱、钻研和理解是分不开的。他对多种疑难柰症有着独到的经验,强调必须注意寻求众多疑难痛的共同规律,掌握其病因病机特点,同时辨证求准、用药求精。他提出了“逢疑难必用活血化瘀。遏怪疾定当祛痰化浊,疑难久痛注意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并灵活运用补肾活血、通利二便、痰瘀同治、妙施虫药等方法,使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他还认为:“光有疗效还不够”,一个人如果热爱中医,就要在继承中医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中医;如果没有发展、创新,中医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杨教授从医20余年来,一方面强调继承,特别重视整体观点,力主通过调整整体而达到治疗局部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创新,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倡导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并发展中医,将传统中医的证候辨证方法与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中医治病的本质。他根据自己治疗老年痛的经验,提出了帕金森病“病位在脑,病机在于肾精亏虚、痰瘀阻络”的观点,突破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传统观点,深化了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为了探索中医疗效产生的机理,杨教授在临床研究上引进了PET技术,用于探讨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和判定疗效。此外,他还在国内首先将脑内微透析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化学技术运用于中药对脑复杂功能过程中的化学调控的研究。通过基础和临床的研究、验证,杨教授还研制了一些中成药。他在治疗老年病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气虚肾虚血瘀症和免疫功能紊乱是老年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并且揭示出其细胞分子免疫学基础,以及益气补肾活血法的作用机理,开展了中药制剂“保元活血颗粒”的开发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得为病人省钱”

一位熟悉杨明会教授的人告诉记者,杨教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无论对什么样的病人,没见他急过、烦过,对病人真地像对亲人一样。不仅如此,行医过程中,他还处处为病人考虑,在开方治病时尽可能地给病人省钱!

家庭并不富裕的杨教授深知老百姓的钱来之不易,更深知患者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承受着经济压力。他还认识到。因为看病贵,老百姓对医务人员有一些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他总是对科室人员说:“要关爱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得为病人省钱”。

和一些经常开大处方的医生相比,杨教授走的是“辨证求准,用药求精”的思路。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从提高疗效方面来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面来考虑。如果辨证不准,就不会有好的疗效,患者花了钱,但治不好病。如果辨证准了,开处方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药还用不用呢?对此,杨教授的做法是尽量精减,而且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为患者用便宜的药。

到总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许多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对他们来说,在北京待一天的花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缩短患者在北京逗留的时间,杨教授就“挤兑”自己,经常上、下午连轴转。他曾算过这样一笔账:“我中午不吃饭或吃一个盒饭。就能节省出时间来多看十几个病人,这些病人就能在当天返乡。一个病人少在北京住一天,就可以少花一二百块钱,十几个病人就可以节省好几千块钱,这多划算啊!”,杨教授就是这样,为了病人常常忘了自己。

“对中医充满自信”

当前,有一些人对中医提出了质疑,甚至一些中医界人士对中医的信心也不足。那么,杨明会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他的回答是:“中医不仅教会了我救死扶伤的方法,还教会了我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不仅爱中医。而且对中医充满信心。”

杨明会教授告诉记者,中医药学之所以历经千栽而不衰,在现代防治流脑、乙脑、SARS等重大传染病的工作中仍取得了显著成就,继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自有它的道理。如果中医治病没有疗效、治不好病,它就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也根本不可能传承至今天。因此说,中医有自信的基础。当然,那些不真懂中医药学理论或对中医理论仅有一知半解的人,那些没有中医药实践经验、只知照方开药、不讲辨证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人。那些将中药简单地按西医病名对号入座的人,的确很难用好中医药。他们对中医产生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纵观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多,人们对于预防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给人们的安全用药造成的威胁也日益显著。人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天然药物和传统医药。即使在西方许多现代医学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医药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在1996年4月30日就已正式批准承认针灸治病合法化,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中医院校里也随处可以看到来求学的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畏畏缩缩、没有自信、崇洋、重西轻中,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不过。杨教授还强调,作为一个中医人,应该自信,但不能自负。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局限,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甚至是谬误,这正是今天需要我们不断加以发展、创新和完善的。只有正确看待中医药学发展的过去和未来,端正对中医药学的认识,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学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上一篇:热爱生活等 下一篇:健康无价,需要珍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