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特色引导

时间:2022-09-22 05:50:42

生物教学中的特色引导

【摘要】紧抓观察实验、引导思考、组织实践三个重要引导环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关键词】引导 生物实验 创新

千姿百态、形形的生物,在地球上生长渊息,给地球增添了无限生机。地球包容无限,生物发扬光大,使我们处处可见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物,也带给我们无限的迷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改造大自然和揭示生命的本质。因此,生物课的教学,要根据生物的基本特点,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学生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紧抓观察实验、引导思考、组织实践三个重要引导环节来进行,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 积极引导观察实验,开辟第二课堂

观察实验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传统的教学实验,多为课堂演示,学生很少参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将实验观察改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设计,老师引导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观察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结构基础是:“注意——感知——解释”。在观察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然后创造一定的心理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规范操作。指导学生在注意、感知某些生物现象的同时,不能停留在“看”的浅层,而应深入地描述并解释这种现象。养成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生物的习惯,培养全面、细致、敏锐地观察,连续地观察,实事求是地总结等良好的观察素质。

我从多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这是由生物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观察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准确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种子的结构与类型”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大豆、玉米种子提前一天发放到每组学生手中,要他们自己用水将种子泡浸一天,第二天上课时,指导他们用放大镜先比较观察泡浸后的大豆、玉米种子的外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即从外向内依次比较观察种皮及其附属物、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基本概括两种种子的异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观察中丰富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观察中开发潜能。

二、注重引导思考,激发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观察实验是特别重要的。但这仅仅是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只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首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消除学生胆怯和思维局限的心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大度地包容学生错误的作答,积极引导思考的正确方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下面是我总结的两种有效引导方法。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引起生物教学手段的变革,它集“文、图、声”于一体,辅帮生物教学。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通过“文、图、声”的有机结合,自觉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如演示解剖青蛙实验时,首先提出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青蛙的生活录像,在播放过程中,老师随着影片的深入,定格放大青蛙在陆地上、水中的各种状态,让学生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然后让学生在解剖青蛙的演示中细心观察青蛙内部结构,并通过手摸、吹气等,把青蛙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通过思考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第二、比较引导思考。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亦可使他们的知识在顺反逆推中得到强化。例如,在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时,经过列表对比它们在位置、条件、气体的吸放及实质的不同等区别后,再从公式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体中的能量;而光合作用在原料的吸收、产物的运输等所需要的能量又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得出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能进行;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同样也不能进行的结论,从而归纳出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鼓励实践和探索

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扩大了他们知识的范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生物科技活动时间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实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事先进行猜想和预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动手操作去验证猜想,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活动小组,让他们亲自参加学校植物园的绿化设计,花卉栽培,果树嫁接的实践;调查本镇鸟类、青蛙减少的原因等,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高尚情操。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生物课的教学形式多样,我们只有将课堂跟实践相互结合,才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重要,主导作用的良好体现,可创设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上一篇:生物教学点滴体会 下一篇:城以才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高校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