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手段探索

时间:2022-09-22 05:28:53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手段探索

摘要: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习音乐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美的感受,获得音乐表现力、鉴赏力、创造力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实现学科间互通、互补。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实现音乐教育目标下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基本乐理 视唱练耳 教学手段 教学探索

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传授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识谱、听音等基本音乐能力,是学习音乐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美的感受,获得音乐表现力、鉴赏力、创造力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理论依据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实践相割裂,变成了枯燥、晦涩的理论灌输和死记概念,视唱练耳的音乐实践缺乏基本乐理的理论指导,对音乐的感性无法被归纳和概括为理论认识,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训练,无法实现学科间互通、互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效果,实现音乐教育目标,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积极探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融合与渗透教学

基本乐理是视唱练耳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讲解了音乐的基本概念知识,视唱练耳以音乐的基础性实践为主,但实践中的读谱、视唱、听辨、记谱无不以基础乐理为理论基础,基本乐理对音乐实践也起到理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作用,同样,基本乐理缺少了视唱练耳中对音程、和弦、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转调移调、多声部进行等各类音乐要素的实践和准确把握,则变成空洞的概念背记,无法对学生后续的键盘和声、即兴伴奏、器乐、作曲创作等音乐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在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曾提出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成为一门整合课程的指导意见,普通高校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已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融合与渗透教学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以笔者所在的四川音乐学院为例,在《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以音乐听觉和体验为基础,遵循了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艺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一整套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新思路体现了当代音乐发展和音乐教学的需要,在课程的形式与方式、内容编排、理论概括与方法技巧等方面,将音乐理论与音乐的体验、听觉训练结合,脱离了单纯的以理论讲理论,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的窠臼,特别是以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开展,讲授方式以教师讲授、集体或小组讨论的授课方式,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增强了音乐实践能力。

二、科学技术手段在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广泛运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注入新的活

力,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瓶颈,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优化和整合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精华部分,多种多样科学技术无不以特有的直观形象丰富了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教学手段,极大的延伸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了他们的音乐视野,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共享系统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2010年7月29日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和要求下,各高校充分发挥本校的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纷纷制作和完善了本校的精品公开课程,并通过院校官方网站等其他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任何一个对音乐知识有渴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下载和在线观看的形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有选择的获得本校或国内外学术权威及优秀教师的学术精华和教育成果,汲取到丰富的知识资源,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教师而言,精品课程资源也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大胆借鉴精品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我,引导学生和向学生推荐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精品课程内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2.多元化的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艺术,与美学、哲学、史学、文学、美术、数学、物理等多种社会科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联,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更直接取决于艺术的修养和多学科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发达的网络使信息和资料的获取更为迅速和便捷,不同类型的音乐资源、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及创作背景、美术表现意境等资料都可轻而易举的获得。如在讲解“音色”以大提琴和小提琴为例时,可从其物理学角度讲解其两者音色的不同是由共鸣箱体积大小造成的差异,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楼台会”一段,简要介绍《梁祝》文学作品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并通过课件展现《梁祝》的古典插画形象,让学生感受小提琴代表柔婉、细腻的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深情、宽厚的梁山伯,体会两者同为提琴类乐器的融合性和差异性,对于爱情的缠绵与幽怨的表现力,使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的通过视觉、听觉建立起感性认识,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本乐理知识,广泛的文化视野将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升,正是网络丰富的资源使各学科的触类旁通变得更加一触即发。

3.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形成立体化教学

种类繁多且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为师生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将乐理知识制作成声色并茂的教学课件,使抽象的乐理知识变为具体形象,也使教师不再往返于板书和钢琴之间,也免于不停的伴奏和反复的范唱;Band-in-a-box智能自动伴奏软件使教学用具不再仅限于钢琴,而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声源,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乐风格;视唱练耳训练软件(如Auralia、EarMaster等),通过问答的人机交互的形式,丰富了学生课外训练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方式,克服了训练的盲目和枯燥性。

4.信息交互与反馈平台加强师生交流

师生通过运用E-mail、BBS、QQ等信息交互与反馈平台,加强了彼此的沟通和互动,课堂上未能完善的教学内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无拘束的讨论,而变得更生动和令人印象深刻。通过与学生认真交流,学生对教师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信任和欣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教学气氛也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掌握情况,为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和对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最切实的依据。

三、教学模式创新性补充

在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活动范围内将其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音乐表演实践也是对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综合考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相关音乐表演实践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类比赛、音乐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课堂延伸到音乐厅、比赛现场。本校学生李宇春在2005年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获得冠军,近年来,以其个人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在音乐表演的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本校学生参加各类社会音乐比赛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教师有义务参与和指导学生的排练,平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易察觉的问题,如音准失误、声音表现力较差、节奏感与肢体语言不协调等都在排练、准备的过程中一一暴露并获得妥善解决,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了视唱能力、音乐表现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的积极义。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和关注各种类型的音乐比赛,提高学生对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的认识,如,备受关注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选手的综合素质测试环节中,视唱练耳测试占了相当大的分值比重。

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和发挥音乐才能和创造力的平台和机会,学生在参加的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加强之外,还获得了多方面的锻炼。在校内的音乐活动设计上,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制度和形式,大胆借鉴近期引发讨论热点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娱乐节目的节目形态,使校园活动充满与时俱进的活力和学术严谨态度。

综上所述,各类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各种生动丰富的音乐表演实践,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01).

[2]王琳琳.数字化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

张乐(1982—),男,汉族,四川仁寿县人,学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基本乐理和视唱。

上一篇:曲声绕梁千户乐 粤韵飘香万家欢 下一篇:浅谈肖邦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