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时间:2022-09-22 04:53:26

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肝脂肪变对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对CHB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86例,将其按照是否发生肝脂肪变分成肝脂肪变组和非肝脂肪变组,而后对这两组患者采取PegIFNα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脂肪变组HBVNDA滴度、完全应答率较非肝脂肪变组低(P005)。结论出现肝脂肪变CHB者在采取PegIFNα进行治疗时,病毒学应答未受到明显影响,而生化学应答则受到了显著影响,值得关注。

【关键词】

肝脂肪变;PegIFNα; CHB; 疗效;影响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目前在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现阶段在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曾有研究指出HBVDNA载量以及基因型和ALT水平均会对PegIFNα病毒学应答产生显著影响[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肝脂肪变对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对CHB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CHB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CHB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成肝脂肪变组和非肝脂肪变组后,分别含有患者32例和54例。肝脂肪变组中有男19例,女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56±147)岁;非肝脂肪变组中有男29例,女25例,年龄22~78岁,平均(467±132)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按照是否发生肝脂肪变分成肝脂肪变组和非肝脂肪变组,两组患者均接受PegIFNα进行治疗,在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2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PegIFNα2a180ug/次或者是PegIFNα2b80ug/次,皮下注射,每周治疗一次,疗程为48周。

13疗效评价标准

本组患者经PegIFNα治疗48周后,血清HBeAg消失并且HBV DNA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结果

经统计得知,肝脂肪变组HBVNDA滴度为(598±114),非肝脂肪变组为(769±218),显然肝脂肪变组较非肝脂肪变组低(P005)。肝脂肪变组完全应答率较非肝脂肪变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肝脂肪变已经逐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3]。临床研究证实,CHB抗病毒治疗效果会受到抗病毒药物、宿主自身的免疫状态、病毒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应的遗传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阶段有文献报道,聚乙二醇干扰素α在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治疗时,患者肝脂肪变会对病毒学应答产生显著影响[4]。然而目前在临床上很少见到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5]。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肝脂肪变对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对CHB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CHB患者采取了PegIFNα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了肝脂肪变组和非肝脂肪变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肝脂肪变组患者HBVDNA滴度和完全应答率较非肝脂肪变者低,而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肝脂肪变会对PegIFNα治疗CHB患者的完全应答产生影响,然并未对病毒学应答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今后展开CHB抗病毒治疗时应对代谢综合征以及脂肪肝的治疗予以重视,从而可改善生化学应答和完全应答,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5):163166.

[2]宓余强,刘勇钢,徐亮,等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24):817820.

[3]施军平,范建高,娄国强,等肝细胞脂肪变导致HBVDNA低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转氨酶增高.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43):818822.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3(25):881891.

[5]姬粉芝,王磊,杨保华,等rtA181位点突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再治疗效果.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4):280284.

上一篇: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68例脑溢血急性期高血压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