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和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时间:2022-09-22 04:10:23

胺碘酮和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摘要: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3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转复窦性心律的成功率。结果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6h内转复成功率分别为57.14%和83.33%。结论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优于胺碘酮。

关键词:胺碘酮;艾司洛尔;二尖瓣置换术;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541.7 R25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1672―1349(2007)05―045―01

收集2002年10月―2006年10月我科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32例病人,分别应用胺碘酮和艾司洛尔静脉注射治疗。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 2例病人木前和术中均无心房颤动,在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之前发生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艾司洛尔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8岁~54岁(45岁±5岁);3例合并心动过速,2例合并室性早搏,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5例,拔除气管插管时间11h±1h,有效15例。胺碘酮组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40岁~58岁(46岁±4岁),2例合并心动过速,2例合并室性早搏,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4例,拔除气管插管时间12h±1h,有效8例。术前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心胸比例、左心室内径、瓣膜狭窄程度、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术中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和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左房切口经房间隔切除二尖瓣,采用连续缝合的方法缝合Sorin瓣于二尖瓣环上。术后镇静及其他用药为常规用药。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和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在2h内治疗诱发原因的基础上,心房颤动无改善后进行胺碘酮和艾司洛尔治疗。胺碘酮组:150mg胺碘酮10min内静脉注射,观察2h无效,随后50mg/h静脉输注,观察6h。艾司洛尔组:2mg/kg艾司洛尔10min内静脉注射,观察2h无效,随后30mg/h静脉输注,观察6h。术后持续心电、血压监测,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变化,记录心率、心律转复的时间。

1.3疗效评定标准有效:用药6h内心室率小于100/min,心房颤动消失;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百分数表示,用Y2检验,P

2 结 果

胺碘酮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6h内转复成功率为57.14%,艾司洛尔组为8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心律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控制心室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尽早开始,二尖瓣置换术后常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少教病人还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房室肥大、心肌缺血、麻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疼痛、引流管刺激、药物作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不及时纠治,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发生心脏猝死。二尖瓣置换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应在治疗诱发因素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药物控制。快速房颤时,脑血流量减少23%,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40%。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Ⅰ类、Ⅳ类药物特性,它可阻滞钾通道,降低心肌兴奋性,防止相关的折返,同时可阻滞快钠通道及慢钙通道的作用,对所有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效。胺碘酮是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疗效较好的药物,尤其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者应用较安全。甚至可转为窦性心律,还可改善左心功能,对心力衰竭病人更为有利。艾司洛尔是一种新的超短效、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分布半衰期约2min,消除半衰期可达9min,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同时它可以阻断a受体,抑制肾素分泌,抑制气管插管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高循环动力学反应。本实验结果表明:艾司洛尔组(83.33%)比胺碘酮组(57.14%)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新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明显(P

上一篇: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现状及进展 下一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2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