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头牦牛”

时间:2022-09-22 02:15:02

我叫卢经仕,是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的一名技术员。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在地质调查大队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广东,从小我就梦想到那神秘的雪域高原。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学那会儿,许多同学都笑我是青春理想主义,才会傻乎乎的想去高原。可不管大家怎么说,毕业时我选择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积极要求去。经过几轮筛选和严格的体检,终于如愿以偿。2004年8月,我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雪域高原。

在报到的途中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牦牛,同事告诉我藏牦牛不仅耐寒,而且不怕缺氧,适应能力极强,被称为“高原之舟”。就是那时候,我对这种高原生灵产生了敬佩之情。

刚到,组织上考虑到高原的生活环境,把我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拉萨工作。但看着同志们纷纷到一线去工作,我坐不住了,也想跟着大家去野外勘查矿产,我觉得到基层一线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还能领略祖国壮丽的雪域高原,实现我儿时的梦想。

经过多次申请,领导终于批准了我的请求,安排我到加查县境内的一些金矿做勘查工作。从拉萨出发的时候正赶上的雨季,原本不太好走的道路,更是坑洼难行,一路颠簸。车行驶在海拔5000米高的布当拉山,向下望去悬崖近在咫尺,路面坑坑洼洼,崎岖难行。当时本与我们问行的一辆新闻采访车,也因道路原因,半途返回。一路上,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梦里才见到的蓝天、白云,仿佛置身仙境一般,刚被坑洼路弄糟的心情又开朗起来。

到达目的地的第二天下午一点半,我们徒步爬山去勘探的矿点。刚开始,我还一边爬一边东张西望的看风景,到处青山绿草,远处还有巍峨的雪山,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心情舒畅。但随着海拔的升高,慢慢地,我不再有欣赏风景的心情了,目光也只能紧紧盯着脚下的路。大概从海拔4200米开始,我忽地感觉呼吸困难,好像肩上扛着几十斤重担子一样,每走50米左右,就得休息一会儿。第一次出发勘探的我不得不走在队伍的最后。

这时,忽然传来了一阵悦耳的叮当声,我好奇地循声望去,山坡上一位牧民正赶着几只牦牛前行。看着眼前的牦牛,我顿时觉得自己也应该学习牦牛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于是,我鼓起信心,艰难地迈开步子,努力去追赶前方的队伍。晚上8点,我们终于翻过山脊,走下山腰,来到矿区驻地,大约五公里的路程,我们足足用去了6个小时。艰苦的自然条件给我上了第一课。

在青藏高原野外工作,地形复杂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一次,为收集一个关键的地质资料,我们需要攀上一处悬崖观察岩石。而山侧通向悬崖的路仅能通过一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下20多米深的山谷。我用手紧紧抓住每一块可能抓到的岩石,慢慢地移动,不敢往下看一眼,心想这可能就是“寸步难移”的来历吧。

在悬崖处观察完,刚爬上山脊,就领略了高原气候的特点――变化无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下起了冰雹。一时间天地虽大却无处躲藏,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冰豆。直到中午,冰雹才彻底停了。我调整好心情,坐在随处可见的岩石上开始“享用”例行的午餐,一边慢慢嚼着馒头一边欣赏着远处的雪山。下山时,走在那绿绿的草地上,看着那蓝蓝的天空中自云朵朵,绿野山间牛羊满山坡,我情不自禁地就唱起了歌。身边那可爱的牦牛仿佛听到了我的歌声,停住了吃草,抬起头来望着我。野外尽管艰苦,但我的心却因为野外而更加开阔,

如果说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一件小事,那么工作上的不适应却让我心急如焚。初到矿区工作,测剖面、探槽、浅井、平硐……这些平日书本上学到过的东西,在实践上变得非常陌生。刚刚大学毕业的我甚至一时还不知从何入手,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事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耐心地给我讲解。在大家的帮助下,经过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工程图,很快我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还发现两处有价值的金矿脉。

地质勘查工作是艰苦的,可是开采工作更是难以想象的困难。对金矿脉进行开采时,许多矿硐开掘得很深,里面极度缺氧,又到处弥漫灰尘烟雾,每次下到这样深的硐里工作就要大口大口地呼吸,可呼吸到嘴里的却又都是些火药味的灰尘烟雾。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开采过程中又遇上了井喷般的流水,整个工作区成了水帘洞,施工队的好多兄弟都患了重感冒。和我同去的老同志下井一次就病了,我一连几天穿着被水淋透的衣服,也发起了高烧。但我们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工程的进程是缓慢而又艰难的。开掘工作到270米都没找到矿层,队领导和项目人员都着急了,因为这时已投资了近30万元。此时如果放弃,30万就血本无归,将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勘查和科学地分析论证,就茫然向前,投资风险则更大。进退维谷的时候,经过反复研究,我和几个同事再次深入到270米深的平硐,再一次进行详细的观察测量。硐中缺氧十分严重,平常人根本无法停留。我与同事带着小氧气瓶,先呼吸一会氧气,接着再干一会儿活,就这样我们在硐里坚持工作了1个多小时,直到氧气耗光我们才走出硐口,目的是想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经过多次下矿,翻阅资料,认真研究比对,我的结论是,暂时没有发现矿体的原因是由于硐现有的270米的掘进深度还不够,还没有到达矿层。队领导听了我的结论和分析,决定按原掘进方向继续向前施工。施工继续,我们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好消息终于等来了,见矿了,而且矿层比较厚,资源量也增加了四分之一,价值五千万以上。

这种经过艰辛工作取得的成果,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国家的投资保住了,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没有辜负祖国、学校对我的培养,四年专业知识的学习让我在雪域高原上大展才华,发挥了作用,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青藏高原最常见的就是牦牛,它不怕高原的缺氧,它不畏惧高原的寒风凛冽,它可以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高原上顽强地生活。

我愿如这“高原之舟”,在雪域高原上做一头找矿的“牦牛”!

上一篇:北京“非著名”特色餐厅 下一篇:快吃花溪牛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