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乳糖奶粉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22 01:30:33

无乳糖奶粉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摘 要】目的:观察无乳糖奶粉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的疗效。方法:将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3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继续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加用思密达,金双歧和补液治疗;治疗组全部停止含乳糖食品改用无乳糖奶粉喂养,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6.13,p

【关键词】无乳糖奶粉;轮状病毒肠炎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4-02

轮状病毒(RV)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是引起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因。该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可引起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临床常规治疗为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和液体疗法,但疗效并不理想,我科自2012年3月~2013年9月对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于无乳糖奶粉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3年9月本院儿科住院并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35例。13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家长均知情本次治疗,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儿中男75例,女60例;具有发热、呕吐、腹泻水样,每日5~18次;将13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月龄3―26个月,其中男32例,女29例。观察组74例,月龄4―25个月,其中男39例,女35例;一般情况见表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抗病毒治疗,口服蒙脱石散及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喂养低乳糖奶粉 。观察两组患儿大便成形时间、腹泻次数。

1.4 疗效判断标准[1] (1)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2) 有效:72h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明显好转;(3) 无效:72 h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0%。

1.5 统计方法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 检验,两组在腹泻次数及大便成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3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6%,治疗组总有效率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13,P

2.2 主要症状恢复时间 观察组在腹泻次数减少时间、大便成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常见于 6 个月至 2 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婴幼儿腹泻,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其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是造成婴幼儿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较理想治疗方式是抑制肠道的过度分泌,减少水和电解质的缺失,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的水盐吸收。针对发病机制,目前临床多采补液及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主要侵袭绒毛上皮成熟的带有刷状缘的上皮细胞, 引起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绒毛尖端部分脱落,使乳糖酶减少,乳糖水解作用下降,对饮食中的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不能吸收而滞留于肠腔,并被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水分渗出,引起腹泻,无乳糖奶粉中没有乳糖的存在,不需要乳糖酶的参与就可以被消化吸收,而患儿对乳糖以外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等仍能消化吸收。因此,有研究中指出在常规补液、对症处理的基础上,积极控制病毒血症和减少摄入饮食中的乳糖,可以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2] 。

本研究表明,在随机分组的疗效对比中,观察组在腹泻次数减少时间、大便成形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26):684。

[2] 韩冬梅,于丽英,观察注射用炎琥宁联合去乳糖奶粉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1):83-84.

上一篇:258例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下一篇:腰间盘突出的CT、MRI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