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学生的管理

时间:2022-09-22 01:17:05

叛逆心理学生的管理

摘 要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这时候,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便可进入一个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或处置不及时,学生就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冲突,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等。

关键词 叛逆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案情介绍

张冲(化名),男,14岁,初一学生。智力较好,但只有物理成绩较突出,其他成绩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2焦点问题

(1)如何管理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如何与其沟通。

(2)如何矫正学生的叛逆心理。

3案例分析

由于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张冲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3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张冲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

(2)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3)初中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为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4采取的措施

个案处理:针对张冲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他进行自我调节。在了解了原因后,笔者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张冲谈谈心,能知道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张冲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对待张冲,应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笔者充分利用张冲在物理方面的优势,让他成立一个物理兴趣小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4)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张冲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需要我们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5)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张冲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做。(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5效果

通过一时间的努力,张冲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物理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交了,物理成绩也有所提高。

6结论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上一篇:蔡伟文:探秘基因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中高年级作文教学实施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