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策略

时间:2022-09-22 01:14:47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策略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就是一个集中反馈的问题。那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分配时间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接受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71-02

新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主要由“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互动交流”三种方式组成。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这三种自主学习方式通常并用,只是存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转换与衔接。长期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促成教师对“独立学习”的管理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而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互动交流”的驾驭能力十分薄弱。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状况。这是关于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也关乎自主学习方式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持续开展。

一节课的授课时间并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传统课堂能做完的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就无法完成呢?这要从“接受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谈起:“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特点在于不要求学习者独立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即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中的观念结合并存储在认知结构即可,侧重点在于“记忆和理解”;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系统利用学习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增强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研究精神,侧重点在于“合作、探究、发现、归纳”。两种学习方式侧重不同,对时间消耗的长度也有很大区别,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策略还停留在传统课堂的层面,就会出现“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讲授定论”争抢时间的状况。教师为响应“自主学习方式”,必须掌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课堂时间分配策略。

一、设计预案的课堂时间分配策略

1.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的课堂主体是教师,时间重心在于教师的“精讲”;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学时间重心在于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探索和发现、重要规律的生成和运用。“三案一体”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明确了教师的引导、提升职能,在考虑学生如何学的前提下完成教学设计是有针对性的,能实现突破教学重点和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双重目标。

2. 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

“三案一体”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重难点的突破环节转化为合适的小组学习活动、重要规律或方法的提炼与落实,通^环环相扣的游戏互动实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 “探索与表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转化成五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情评估。这个任务预计使用课堂8分钟时间,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教师可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具体学习基础,为课堂教学选准起点。

任务二:预习研讨。这个任务预计使用课堂时间5分钟,主要是对预习任务单的较难问题的解决。5分钟后对于未解之题,教师给予方法或内容上的指引,将问题解决方法提炼成新的知识积累。

任务三:拓展提升。这个任务预计使用课堂时间8分钟,是在解决预习问题基础上的深入探究,通过组织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将“全班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自然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四:自主检测。这个任务预计使用课堂时间8分钟,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为发现并弥补不足做好调研。

任务五: 自评与他评。这个任务预计使用课堂时间3分钟,涉及教师、小组、个人三个评价主体,及时、具体的评价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五个学习任务占用课堂教学时间32分钟,看起来时间还有剩余,而事实并非如此。预留的12~13分钟的自由时间,用于教师引导、重点知识提升讲解、学生记录总结等耗时预算。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避免用传统教学设计指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谬误。

二、采用“有效”引导教学的课堂时间分配策略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获得,教师通常受个人教学经验影响:当学生表达过于顺利或者偏离太远时,一部分教师会想尽办法把“偏离常理”的学习活动拉扯到自己埋伏好的包围圈里来,导致时间分配的改变,进而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那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处理呢?哪些应该加以处理,哪些又不该处理呢?

1. 生成是否有效,结合一个“实”字

课堂生成必定有它的现实背景,当出现课堂生成时,教师首先要审视生成,透过教学现象评估生成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位教师从比较两点之间不同路径长度入手,学生自然选择了线段作为最短路径。当教师追问“为什么”时,有的同学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也有的同学回答“折线相当于三角形的两条边”,所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是老师觉得太快了,无法接受,就建议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量、拼、比等操作,完成结论的探究。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生成的结论,其实早在问题一开始就已经得到解决了,这种情形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占用的时间就是无谓的浪费。

2. 生成是否有效,关注一个“深”字

对于每节课有预设的目标和重点,如果从学科长远发展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更有积极意义,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时间进行内容拓展。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师生玩“抢21点游戏”,根据规则双方轮流报数,抢到21的一方获胜。几轮过后,学生用倒推法发现了“获胜秘籍”――让老师先报数。老师鼓励学生修改游戏规则,以拓展游戏深度,促进学生再次使用倒推法找到规律。教师预设的修改是改变要抢的数,结果一个学生修改游戏规则为“抢到21点算输”,经评估这个修改蕴含着“数学转化思想”的训练,老师决定把这个学习环节加时,突破预设的时间限制,为学生学科思想方法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依托组织的课堂时间分配策略

1. 小组内部的师徒互助

合理建设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综合实力相当。再将每个小组中实力最弱与最强的两位学生结成师徒关系。师傅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对徒弟进行一对一辅导。辅导后每个小组的徒弟接受汇报或检测的评估,效果良好的予以加分。在师傅指导后,也可各组公平竞争完成任务,指示徒弟完成相同任务给予加倍积分。

2. 小组间的个别辅导

即使合理建设小组,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还是存在差异的。在某一阶段或章节的学习中偶尔会出现小组都遇到困难的情形。比如:在九年级下“最短距离专题复习”课程中,有的小组有几个人可以求解,有的小组却一个人都不会,此时让会的同学“组团”到整体不会的小组做老师,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辅导。

四、立体架构的课堂时间分配策略

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实现了“三通两平台”,这么好的网络支持和硬件设施,给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1. 巧妙使用免费网络资源,摆脱时间对难点突破的限制

在QQ客户端,利用免费题库给难点突破准备资源;应用百度作业盒子积累学生错题,利用大数据分析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利用微课把需要大量重复演示、模仿的W习活动变成课前或者课后任务,摆脱时间对难点突破的限制。

2. 利用互联网+思考方式,进行难点突破的时间重心转移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为例,剖析一下重心转移:将公式法探究演示部分录制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结合微课自学并完成学习任务单,课前对难点有所突破;课堂教学环节分享课前学习成果,在课堂“全班互动交流”学习中难点进一步突破。课堂反馈、提升训练、落实检测三个环节较之传统教学的难点突破耗时节约近半。

3. 采取在线互动的方式,点对点实现难点突破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利用云平台上传有关学习资源,学生从个人端口进入问题解答,与教师建立起远程联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策略。教师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课堂,及时以最佳方式处理每个环节的衔接,合理分配每一部分学习活动时间,深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思想。

参考文献:

[1] 孙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类与管理[J].课程教学研究,2013(2).

[2] 陈桦.合作学习小组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J].基础教育参考,2016(16).

[3] 陈光林.“巧设问题”打造“有效课堂”[J].中学物理,2014(3).

上一篇:南通市中学课余羽毛球训练调查分析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