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镇地区沙三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时间:2022-09-22 01:12:29

辛镇地区沙三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摘 要]东辛油田是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中的大油田之一,勘探面积234km2。东辛油田既是陆相断陷盆地中央背斜带复式含油气聚集带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复杂断块油田的代表。多年以来,该油田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储量增长速度,而且仍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构造复杂;断裂系统发育;沉积背景;砂体成因;成藏主控;

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02-01

东营构造处于济阳拗陷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中段,其周围有“五油三洼”,即北、西、南分别为民丰洼陷、利津洼陷、牛庄―六户洼陷,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分别为胜坨油田、永安镇油田、广利油田、现河庄油田和郝家油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工区内相继发现了营2、营6、营11、营93、营543、辛161、辛50等油藏,主力产层为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共计上报地质储量4595万吨。在2010年、2011年相继在多口新钻井中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同时发现了许多具有“小而肥”特征的浊积岩油藏,预示该区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辛镇构造研究区毗邻东营构造,其沙三段无论是在沉积背景、砂体成因、空间展布、油气富集、成藏主控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相似,工区面积140km2,主要在南部条带的辛164―辛133―辛162一线上报探明储量791x104t,北部探明面积外油气显示井50余口,获工业油流井10余口,具有较大滚动勘探潜力。辛镇地区以往工作主力层系为沙二段,对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有所忽视,该区沙三段探明外50余口井油气显示,显示出较大滚动勘探潜力,但该区滚动勘探和产能建设方面目前仍存在着几点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多物源影响,有利沉积相带认识不清;(2)断裂发育,砂体变化快,储层描述困难;(3)油水关系复杂,油气主控因素不清;(4)有利相带不清。

为此,2016年,通过对研究区沙三中亚段综合地质研究,开展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针对东营三角洲北侧重力流沉积,建立重力流沉积识别模板,明确重力流沉积模式,总结发育规律,结合物性分析提出有利的勘探区带。同时,明确中央隆起带的油气来源以及运移通道,建立油气成藏的模式,为该区圈闭评价以及下一步滚动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研究思路

立足于东营三角洲北侧沙三中段隐蔽型油气藏的滚动勘探现状,利用已有地层格架,对不同沉积时期的古地貌进行恢复,进而在古地貌以及古构造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岩心、测录井以及地震资料对工区的砂体成因、沉积特征以及砂体展布进行研究,并对主力砂体进行精细对比与刻画,对工区进行浊积岩的油气成藏研究。研究遵从以下步骤:

1.整理不同时代测井数据,解决因岩性、沉积环境差异引起的速度差异,实现分区井-震标定和重要界面地震高分辨率层序解释;地震层序解释约束下,以钻井、测井上四级层序类型及界面识别标志,开展钻井分层调整和修正;东营地区与辛镇地区统一研究,地震地层、钻-测井地层划分与对比,实现全区统层;

2.根据钻井、录井、取心等资料,明确本区重力流沉积砂体成因类型;对研究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总结该区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在沉积体系研究基础上确定有利物源方向,建立砂体沉积模式;开展主力砂层组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3.按砂体成因进行分类,统计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总结其沉积特征;基于微观储集特征及物性测试数据,进行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分析;对不同成因砂体物性进行初步评价,落实有利储层类型;完成研究区砂岩储层分类评价。

4.在层序格架内,开展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及地震相分析;开展相位转换、频谱分析和地层切片研究;完成地震多属性提取和融合处理;结合钻井资料和地震沉积学研究结果,完成重点层系储层分布预测。

5.在明确重力流储层展布基础上,通过典型油藏解剖,明确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合构造、储层特征,建立油气成藏及富集模式,明确沙三段油气富集规律。

二、主要成果与认识

1. 系统建立了工区内层序地层格架,完善了该区沙三中亚段地层划分方案。将沙河街组中亚段三段划分为了10个砂组,原沙三上亚段下部2个砂组为1、2砂组,原沙三中亚段6个砂组分别对应于现在的3-8砂组,原沙三下亚段1、2砂组并入沙三中亚段,作为其中的第9、10砂组,辛镇地区主要发育1-8砂组;

2. 对研究区318口井进行了井-震精细标定和层位的局部修订,并对辛镇地区三维地震进行了加密解释和闭合工作,加密程度从8*8精细到4*4,重点层位加密解释至2*2;以此为基础,完成研究区地层厚度、构造图编制;

3. 在井震结合的现今地层厚度落实基础上,利用分岩性压实校正和基于滨线轨迹迁移的古水深恢复技术,完成了不同砂组古地貌恢复;

4. 开展了重力流砂岩成因细分,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基于岩心观察提出了7种由不同成因形成的岩石相类型划分,并建立了基于成因解释的三角洲前缘重力流砂体的成因模型;并进一步细化了沉积相类型,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明确了不同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以及演化特征,最终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为岩性圈闭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预测依据;

5. 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开展了有利储层预测评价。结合岩心成因分析,建立了岩石成因与储集能力的对应关系。通过地震沉积学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属性融合等研究,这对各砂组重点井区重力流砂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预测了有利储层的空间分布;

6. 分层系完成了油源断层与非油源断层分类统计和评价,并落实其分布;

7. 建立了该区断控型油气成藏模式,提出储层质量和油源断层分布是控制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8. 建议并初步评价了有利勘探目标。通过源、油地化分析及典型油藏剖面解剖,明确了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工区不同部位的油气来源,开展了有利目标区带预测。

参考文献

[1] 邱桂强,王居峰,张昕等.东营三角洲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地层格架初步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2001,19(4):567~574.

[2] 王居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5,7(1):45~58.

[3] 侯明才,田景春,陈洪德等.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段浊积扇特征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5):506~510.

[4] Shanmugam G. 50 years of the turbidite paradigm (1950s~1990s): deep-water processes and facies models――a critical perspective[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0,17:285~342.

[5] Kuenen Ph H, Turbidity currents of high density[C]. In Proceedings of 18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1948), London:44~52.

[6] Bouma A H, In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N]. Amsterdam Elsevier,1962 , 168.

上一篇:关于计算机软件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