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活动式作文课堂模式

时间:2022-09-22 12:09:13

科学构建活动式作文课堂模式

摘 要:活动式作文课堂改良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怎么写”和“如何改”,学生在多元互动中也能获得更多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课堂;活动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55-01

活动式作文课堂改良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在作文课堂中全面多元互动,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能掌握写作要领,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如何执笔创作、在写作完成后如何修改。

一、深入实践,明白“写什么”

要构筑科学的活动式作文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写什么,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亲身经历,参加一些和写作内容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汲取源头活水,积累情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能够领悟自己该写什么。

例如,在创作以冬天为主题的作文时,与其让学生闭门造车,还不如将学生带到广袤的大自然,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和冬天有关的活动,例如打雪仗堆雪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搜集各种素材,感受冬天的温度如何,风给人怎样的感觉,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怎样的,冬天有什么特有的景物,在这样的活动后,学生们就会变得有话可说,能够自由地创作。如有学生以玩雪作为话题,描写了自己和同学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的情境,并讲述自己在刚刚接触雪的时候害怕冷,但是在玩的过程中慢慢投入其中,手冻得红红的,还感到意犹未尽。还有学生着重描写了观察的情境,写了冬天大自然草木凋零,但是松树依然冒雪独立的情境,表达了自己的感悟。这些作文都是学生有感而发,在实践中尝试创作的精品。

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生活,从而从生活中汲取写作需要的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二、例文引路,知道“怎么写”

在获得一定的素材后,如何将这些素材合理安排,写成文本,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经典例文让学生琢磨写作技巧,充分感悟写作要领,在模仿的过程中揣摩各种写作手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在尝试创作和童年有关的作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往事依依》《幼时记趣》等文章,让学生尝试思索一下这些文章是如何描写往事的,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在网络和图书馆进行搜索,寻找一下其他作者描写童年经历的文章,将这些文章拿来进行分析,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思索几个问题:“在作文中选择什么样的事件才最符合童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童年的时候人物心理和长大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了例文引路,学生们都写出了自己的情感,有的描写自己小时候偷偷地吃光了饼干桶里的糖果,还在糖纸里包上小石头,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童心,写出了小时候馋嘴,爱耍小聪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做的坏事败露之后害怕父母责怪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写出了水平,在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都写出了特色。

各种课内外的丰富材料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让他们进行例文品读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揣摩例文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模仿中尝试创新,渐渐地明白如何创作。

三、交流点评,学会“如何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握好改文这个部分,而在活动式作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在评改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归纳写作的技巧,深化对写作的领悟。

例如,在写作《一场精彩的比赛》这篇文章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之后进行互评,可以将某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评论其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有学生提出:“这位学生在描写跑步比赛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比赛之前的情景,写了双方运动员入场、排队,观众席中的同学鼓掌、欢呼的场景,写得很详细,但是比赛场景一笔带过,这样有些虎头蛇尾,因为《一场精彩的比赛》,比赛才是最关键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如何修改才能让这篇作文焕发新面貌,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多写一些细节,写一下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情景”,有的提出:“可以写一下运动员在落后或胜利时的内心变化”,有的提出:“可以多写动作细节,如握紧双拳,双臂用力摆动之类。”学生在交流点评的过程中,强化写作能力。

通过评改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这是写作教学的深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更好地探索写作技能。

活动式作文课堂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写作兴趣,在范文引路、师生互动对话等活动中构筑科学的作文课堂,并在自主修改中获得更多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夏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评改佳作来[J].课外语文,2014,(5).

[2]闫业梅.作文要返璞归真[J].江西教育,2012,(3).

[3]肖家芸.“活动式”作文教学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8,(3).

上一篇: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的影... 下一篇:任务驱动,触摸英语课堂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