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22 11:56:49

论我国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存在,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可信性,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文对企业会计舞弊产生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会计舞弊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舞弊;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34 -02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作假账”是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2001年,前国务院总理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为会计学院提出了“不作假账”的校训。而近年来,我国的会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小到几千万,大到几十亿元,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存在,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可信性,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当前,从外部条件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我国内部条件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日趋成熟,迫切要求建立健康的资本市场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对会计舞弊现象进行根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一、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

(一)企业内部监督职能不健全

首先,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而“信息的不对称”则是会计舞弊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使用行政权力干预财务工作,往往使得会计在经营者的授意下作假账,从而损害广大股东的利益。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在企业内部监督的主体不健全,以及监督的机制不完善,监督的主体主要为少数大股东与大股东有一定利益关系的“职工代表”,实质上并不能代表所有股东以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乏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土壤。其次,企业内控机制缺失。相关规范会计行为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深入的实施,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财务管理的“人治”特点依然存在。第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但是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其形式大于内容。

(二)市场机制的不成熟

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信息披露不到位,企业的信誉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往往使投资方与经营方处于一种“非对称”博弈的状态,各自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层出不穷。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快速融资的目标指使会计人员人为调整财务报表,混淆视听、蒙骗中小投资者,且投资者大多为散户,证监会、银监会也没有发挥出必要的监督功能。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权、利”不分,更是为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法律缺少可操作性与可预见性

当前,为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一方面,在这些法律中,对于禁止会计舞弊的“必要性”论述的较多,而对于会计如果出现舞弊现象的处罚手段没有阐述,缺少可操作性。例如:我国的《会计法》中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当前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绝大多都是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授意,但是在《会计法》中,对于如果单位违反了一定规定后应该怎样处理,并没有详细的进行阐述。另一方面,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新时期会计舞弊与高技术相结合,更加具有隐蔽性。但是相关法律建设滞后,只能是先出现会计舞弊的新手段后再进行立法,立法的预见性不强。

二、会计舞弊的治理措施

为了解决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真账假算”、“假帐真算”,以及“假账假做”、“内外有别”等舞弊现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真正根除会计舞弊。

(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

首先,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开,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约束个别大股东的权利。建立健全监事会制度,高标准审核监事的人员门槛,防止监事会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傀儡。探索将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结合,扩展监督的主体,使广大股东、员工能够有效监督财务行为。其次,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对会计实施岗位责任制度,规范其责任与权利,减少行政行为直接对会计工作进行干预,对岗位责任缺失的会计进行处罚,对存在舞弊行为的会计直接予以辞退。第三,建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挂钩,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受企业经营者干涉,使其能够真正从企业全局的利益出发,对会计行为进行督查。大力实施“任前”、“任中”、“任后”审计,彻底遏制会计的造假、欺诈行为的发生。第四,大力引进“第三方”会计与审计,企业可对自身的会计与审计业务进行外包,由“第三方”部门进行审计,使审计更加客观合理,彻底摆脱管理层对于审计的干预。

(二)健全市场机制

首先,要实施严格的“入市”与“退市”制度,从根源上消除会计舞弊。当前,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实施了较为严格的“入市”与“退市”制度。例如:美国股市实施以诚信和法制为双重约束的“注册制”,考查企业的信誉与守法行为,而退市拥有“财务退市标准和市场化退市”双轨制标准,对于信誉有问题的企业毫无保留的予以“退市”处理。我国也可以借鉴相关经验,为企业建立“财务诚信档案”,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一律给予“清退”,或实施“诚信保险制度”,企业在上市前交取一定的信用抵押金,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其次,要强化证监会与银监会的监督职能。细化证监会与银监会对企业财务行为监督的标准与流程,保证资本市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通过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监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合理划分会计与审计的责任,使相关法律能够不折不扣的执行。二是增强相关法律的预见性。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会计通过网络利用虚假信息来调节资产、恶意造假来操纵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来造假等手段层出不穷,其行为更加隐蔽。法律建设要始终走在会计舞弊行为的前面,对其新型手段进行较好的预见,防患于未然。三是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提高舞弊的成本。当前我国的《会计法》中,针对违法法律的仅从“罚款(三千元—五万元)”的角度对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罚,使会计舞弊的成本较小。而在美国,会计舞弊要处以一年以上、三年的拘禁。因此,我国的相关法律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使财务舞弊者的舞弊成本大大高于舞弊可能获得的收益,使舞弊人员及企业不但要名利俱损,还要让其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使法律更加严厉,对企业和个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总之,长期以来由于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存在,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可信性,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终其根源,会计舞弊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监督职能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成熟以及法律缺少可操作性与可预见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有效的杜绝会计舞弊的发生,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分析[J].对外经贸,2012,(07).

[2] 蔡长寿.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之研究[J].暨南大学,2007,(10).

[3] 张菡.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与治理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1,(04).

作者简介:

宗泽,注册会计师,现任职于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南通分所;

朱莉,南通汽运集团公司财务处副处长,高级会计师,从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

上一篇:口语交际,追寻审美的课堂 下一篇: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