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麦秆蝇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9-22 11:02:02

摘要 介绍了麦秆蝇在万荣县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从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发生规律等方面观察分析了其发生危害特点;并针对发生规律,提出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小麦麦秆蝇;发生;防治;山西万荣

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俗称麦钻心虫、麦蛆等,属双翅目秆蝇科。该虫主要为害小麦、青稞及禾本科杂草。近年来,麦秆蝇在万荣县麦田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虫口密度逐年升高,已由麦田次要害虫上升为为害小麦的主要害虫。2004年麦秆蝇在我县麦田发生面积为1.07万公顷,中等偏轻发生;2005年发生面积1.33万公顷,中等发生;2006年发生面积为1.53万公顷,中等发生,个别田块中等偏重发生。据2006年4月中旬调查,平均有成虫2.2头/m2,最高7头/m2,百茎有幼虫1.2头,最高4头。一些发生严重的田块,麦吐穗后,穗尖发白,为害穗尖率达8%~15%,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品质降低。

1危害情况

其1a有2次危害。第1次为第3代成虫于9月至10月上旬产卵,幼虫孵化后,为害秋播麦苗;第2次为1~2代幼虫从拔节到抽穗期为害,即4~5月份,此时为害最重。幼虫寄生于麦茎内蛀食幼嫩组织。随着小麦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亦不相同。分蘖拔节期幼虫取食心叶基部与生长点,成为枯心苗或分蘖增多而丛生;孕穗期幼虫取食嫩穗节而形成烂穗,末期危害则形成坏穗;抽穗初期幼虫取食穗节基部的幼嫩组织形成白穗。

2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3.0~3.5mm,体黄绿色,复眼黑色,触角黄色。越冬代成虫胸背纵线为深褐至黑色,其他世代成虫为土黄至黄棕色,翅透明,有光泽。

卵:长椭圆形,两端尖细,长1mm左右,白色,表面有十余条纵纹。

幼虫:寄生于麦茎内,体长5~6.5mm,为黄色和黄绿色小蛆,室内镜检可见黑色口钩,并有7~9个气门小孔。

蛹:围蛹、黄绿色,长4~5mm。

3发生特点

麦秆蝇在我县麦田普遍发生。据观察,麦杆蝇在我县1a发生4代,以第4代老熟幼虫在小麦秋苗为害处或野生寄主上越冬,来年2~3月间越冬代幼虫开始化蛹,蛹期10~15d,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在返青拔节的小麦上产卵孵化寄生危害。以1代、2代幼虫为害,第3代转移到自生麦苗为害,第4代又转移到秋苗上为害。麦秆蝇成虫每日早晚栖息在植株下部,上午9~11时、下午4~6时出动,在麦株顶部飞翔,这2个时间段是网捕成虫的最佳时期。成虫羽化后2~3d交尾产卵,卵多散产在4~5片叶正面基部,卵散产。卵孵化后小幼虫在几分钟内即可从叶子和茎之间蛀入茎内。

4 发生规律

4.1品种不同发生程度不同

小麦品种间抗麦秆蝇的能力有明显差异。一是表现在不同品种间形态上的差异,凡叶片狭窄、茸毛多的品种不适于麦秆蝇的产卵,着卵率显著低于叶片宽大、毛少叶光的品种。二是表现在生育期的差异,凡生育期短,尤其是拔节至抽穗期短的品种,着卵率低,受害轻。

4.2播期不同发生程度不同

播种太早的“白露麦”,要重于“秋分麦”、“寒露麦”。

4.3耕作栽培不同发生程度不同

由于麦秆蝇的繁殖、危害要求小麦有一定的生育期,以及光线充足、湿度较低的环境,所以一般土质肥沃、水肥充足、麦苗长势健壮的一类麦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土质脊薄、缺水缺肥、麦苗长势较差的二、三类麦。

4.4气候条件不同发生程度不同

温度高低决定麦秆蝇发生期的早晚。春麦区, 4~5月份气温对越冬代成虫的盛发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4月份的气温更为重要。若气温高,又少降雨,造成严重干旱,便会使成虫盛发。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加强小麦栽培管理,深翻土地,精耕细作,增强水肥管理;避免过早播种,躲避3代成虫卵盛期;选用抗虫品种。

5.2物理防治

成虫发生期在田间一定高度放置糖蜜水碗或在粘虫板上涂抹糖蜜素对其成虫都有一定的诱杀作用。也可在成虫盛发期进行网捕。

5.3化学防治

(1)做好小麦播前种子处理工作。可用10 %呋甲牌种衣剂按药种比1∶50 进行包衣;或75 %3911 按种子重量0.2 %~0.3 %拌种;或50 %的1605 按种子重量的0.1 %~0.2 %拌种。

(2)由于麦秆蝇幼虫寄生于麦茎内危害,一般药剂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抓住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即小麦拔节末期(4月上旬)将其控制在产卵和幼虫孵化前期。用2.5%敌百虫粉剂,或80%敌敌畏乳油与40%乐果乳油1∶1混合后对水1 000倍液喷雾防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述防虫网在蔬菜生产中的使用 下一篇:淮北市玉米粗缩病的生态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