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营企业融资方式的分析与现行选择

时间:2022-09-22 10:30:54

浅议民营企业融资方式的分析与现行选择

摘 要:在解决现有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从间接融资出发,注意增强间接融资扶持力度,同时也应创造条件,尽快开辟企业直接融资之路。笔者从我国现行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析如何解决企业融资渠道,开拓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分析与现行选择

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依赖于内部集资和银行贷款两种方式。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非上市有价证券、上市债券、上市股票、风险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也已经进入企业家的视野, 但上市债券与上市股票两项仅占我国企业融资的不足1%,另两种现代融资方式在我国也只处于起步阶段。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从间接融资出发,注意增强间接融资扶持力度,同时也应创造条件,尽快开辟企业直接融资之路。

一、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当前鼓励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许多企业因缺少融资渠道而使经营陷于困境。据统计,过去20年的全国银行贷款总规模中,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达85%,占工业生产总值60%的,大量的非国有企业仅占15%,其中乡镇企业约为5%,个体私营企业不足银行贷款总数的1%,致使企业中一些有前景、有市场的新技术项目无法实施,企业规模难以扩张,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独立存在,因而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分析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分析

1.缺乏与企业相匹配的金融体制。因我国针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刚刚起步,企业贷款还十分困难,银行在风险和收益权衡上更注重于防范风险,由于在银行目前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故银行贷款便偏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银行贷款以大企业为主,而与企业配套的企业组织体系还未形成,故绝大部分企业仍游离于企业集团之外,致使通过优势企业从银行借贷再转贷给企业的融资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有大企业、大项目融资而设计的,很难对企业进行"微观信贷"。一方面,金融部门感到支持企业存在难度,即他们财务状况较难了解、保证措施难以落实、贷款主体也难确定,从而对民营企业申请贷款感到决策无据,无从着手。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着“重大轻小”的倾向,诸如个别银行对贷款一定数额以下或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制定了不予贷款的规定,对贷款需求“急、频、少”的小额“另售”性质的企业贷款不感兴趣;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抱怨金融部门程序多、审批慢、条件高。

2.缺乏企业贷款的担保机制。大部分民营企业不能提供有效抵押或担保,即便企业能提供,也因抵押品变现难,银行不愿意接受。同时,企业深感抵押环节多、收费多、金额高等贷款的困难而作罢。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比例大、地位特殊、面广、线长、情况错综复杂,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以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特别是银行实行资产管理后的存贷制度,使贷款供应缺口加大,在放贷的操作中,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为抵押,而企业多半是租赁经营,无产抵押。

3.缺乏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规范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企业大多没有建立会计档案,缺乏历史依据,以前会计年度的注册资金、应收账款等财务状况无法监管,个私企业戴“红帽子”(集体、乡镇企业、校办企业)、穿“洋外衣”(三资企业)现象也十分普遍。而目前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其法律约束程度不够,致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无法监管。

(二)企业内部分析

1.财务管理尚不规范。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资产负债等情况,然而中小企业时常变更注册资金或者注册资金是借来充数的,注册后撤离归还给债权人,或者转移注册资金另作他用,此类财务管理尚不规范的情况,使银行要系统地了解一个企业的成本难度很大。

2.信用等级低,担保难。支撑企业信用关系主要是一些短期信用关系,特别是商业信用,其信用基础比较脆弱,而企业中,经营得较好的企业一般不肯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所以刚起步或需要通过技改上项目的企业很难寻到担保。从总体上看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小打小闹,一旦经营状况良好,就会去炒股票、炒期货,这些都加大了企业信贷风险。

3.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资金来源主要靠内源融资。由于民营企业贷款难,又没有投资风险基金的支持,其中一些科技型、前景好的企业因受资金制约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和市场占有率;更多的小型私营企业,尽管掌握先进的高科技项目和专利,但因缺少启动资金,也只好将项目转让。民营企业既不能发行公司债券,也不可能参与BOT 的项目融资,更难以象国有企业那样通过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集资,再加上没有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只能靠个人和家庭的积蓄,或向亲朋好友借款,或以远远高于国家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民间融资"来解决企业创办和发展的资金筹集问题。

二、探析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为缓解资金紧张问题,除争取银行贷款外,在直接融资方面开拓融资渠道也是必要的。

(一)建立固定融资网络

1.设立企业发展基金。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体制下,安排财政支出时可按一定比例给企业发展基金或国家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还可通过社会集资、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扩充基金。发展基金主要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

2.成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借鉴德、美等国经验,我国需建立企业贷款担保,按一定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设立永久性政府机构,提供贷款担保。

3.鼓励企业间的金融互助。金融互助形成内部资金市场,允许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的经验。

4.发展中小银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给予贷款利率一定幅度的上浮,同时给予税收优惠,积极扶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使它们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

(二)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这一点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重要,一般而言,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过程存在高风险、高科技含量、期限长等特点,这使得以确保投资安全为原则的传统投资资金不愿涉足。

我国在发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和建立高科技板块。因为风险投资是一项具有较大正的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可考虑建立由政府带头参与,提供资金支持的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政府的出资比例控制在20%之内,这也是国际通用比例。政府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态度应是“支持、引导、不控股、不干涉”。公司应实行商业化的整体设计,除政府资金支持外,应吸引居民储蓄存款,保险投资挤出基金,大企业集团的资金加入。

另外在条件成熟时,也可通过合资等方式引进海外资金。发达的融资机制和退出的机制是风险投资发展的保障,在目前情况下,还应尽快规范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建立适合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创业板市场,它同时也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主要退出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二板市场。

(三)发展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担保基金的目的是为了扶持企业的发展,为准确地衡量面临的风险是担保基金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控制担保风险,担保基金和商业银行应各承担一定风险责任,银行承担一部分贷款损失。由于担保基金运作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这样既扩大了税收来源,也减轻了政府在安置再就业和救济失业人员方面的支出。这种补偿方式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方式,也可以通过所担保企业部分退税于基金。银行可以弥补一部分基金的损耗,银行可以将贷款利率部分比例用于基金补偿来源。

(四)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和金融支持都离不开立法支持,建议国家或地方尽快制定和出台《企业促进法》、《担保基金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实施细则,使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有关法律制度保障下得以完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上改革建议只是基于目前中国经济的现有条件而作出的选择,任何方案都不可能是最优的, 关键还在于其可行性。以上方案也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J].市场与发展,2006,(2).

[2]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邓红征,周长信.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2009,(2).

[4]欧江波,欧群芳.美国对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及其启示[J].企业经济,2007,(1).

上一篇:浅析ATM的安全问题 下一篇:基于国际比较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