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09-22 10:17:41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

摘要:指出了城市文化公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更多的是将文化作为主题进行规划,对文化应有的场所缺乏整体的把握,探索了场所理论在文化公园中的意义以及应用,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应在生态、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进行融合,打造与时俱进并且不失传统的文化公园,为今后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场所理论;文化公园;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50-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示越高,对城市的公共空间需求也越大,从而造成城市园林建设大潮。但是,城市的规划、园林景观的营造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而城市原有的形象、特色慢慢失去,让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中也逐渐失去认同感,没有了乡愁的情怀,在此环境下园林设计逐渐的走入了模式化[1]。鉴于此,笔者从场所理论着手,对建造城市文化公园提出一些见解,以期为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 场所理论在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意义

场所理论概念最早是由挪威的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从广义上讲场所就是人们所存在的特定空间,是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理论的本质在于发掘实体空间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特征。

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下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了该场所所在城市区域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等内涵。这些场所形成的空间成为当地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让城市成为人们的家园。该场所创造出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空间,含有传统历史文化的空间,让人们从中获取独特的、值得记忆和难忘的体验和经历。

张中华(2010)认为场所理论是从空间的角度了解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把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的研究不仅为环境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还对人居环境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2]。因此,场所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建设者提供一种理念,而是让文化公园建设者有一种场所意识。它要求城市文化公园在进行建设时要深入发掘场地的场所精神,并将影响场所精神的地域文化纳入到建设中,最后,城市文化公园可以准确地表达地方特色,促进地方文化,从而实现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公园产生共鸣,最终促进当地经济与文化共荣且健康生态化的发展[3]。

3 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

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应根据当地人文环境、自然风貌等进行规划,还要结合建设地的水文、气象、植物习性和动物种类等,合理进行规划,建造适合当地风土民情的文化公园,以培养人民对城市文化公园的认同感。

3.2 整体规划

城市文化公园是现代园林城市建设、美丽县城建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建设时,应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协调城市建设中各项基础工程项目,通过整体协调规划使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内容有利于公园功能的实现。利用场所理论理念使整个公园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化公园,这样能够真正发挥文化公园的改善生态环境、弘扬文化与塑造形象等作用。

3.3 以人为本

城市文化公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规划建设中务必要坚守这一原则,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凸显出来,满足现代人内在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平衡,使城市文化公园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市民。

3.4 生态多样

多样性在公园规划中主要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在植物配置上首选乡土树种,实行乔木、灌木、地被与草坪合理有梯度的搭配,按照植物生态群落原则设置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湿地的水生植物调节局部生态环境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观赏型植物群。

3.5 景观连通

在城市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只要注意遵守景观连通性原则。即利用滨水、道路、绿地等把景观格局有序的衔接,形成空间的连续性,注重各景点间的空间联系和过渡,维护整体景观效果,如公园中的廊道等。

4 场所理论在城市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4.1 场所空间构建

陈代松(2006)认为场所是全部特色有机组合的空间形式,场所不仅要创造一个环境,还要反应场所归属感,即创造一个有场所感的地方,也就是利用地方文化创造一个文化情景[4]。从场所理论角度来看,以文化公园场所空间构建为抓手着眼于公园场所精神的塑造。构建一个尊重地域条件、注重文化公园的交流空间、强调人文导向和场所精神塑造的文化公园特色[5]。因此,富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所融合了过去与现在,把传统的理念和时代的需要相结合构造富有内涵的场所,场所的变迁不可避免,而回应此变化的方式就是创造性的再诠释[6]。

4.2 地域特色文化设施建设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发挥着文化传统的作用,在一定的地理环境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功能。地域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地域环境的自然属性,也具有历史传统的属性,包括特定的地域机构、民俗风情、传统民俗、生态环境等[7]。因此在文化公园中把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园林景观的形式建设在公园内,对市民起到文化导向的作用。

4.3 植物文化景观建设

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展现植物的文化内容,可以使形象思维引导人们自由想想,升华到精神享受的高度。比如各地的具有大众喜爱同时兼备文化含义的市花市树,拥有积极向上的花木性情和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花草树木构建植物组合、园林小品等,对观赏者起到积极作用也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4.4 滨水文化

韩源(2011)认为滨水景观水文化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塑造水景形态,引用典故,赋予文化内涵,提高人们审美情趣,如瀑布、泉水等;刻画景观要素,利用当地文化积淀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形成独特的空间,既具有文化氛围又具有空间归属感,图景墙、地面刻绘等;空间序列,将承载滨水文化故事融入到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去,以不同的时间节点和片段在不同的场所中表达与展现,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构筑标志建筑,利用人们的某种崇拜或信仰构建建筑,如各地的龙王庙等,这些都可以形成标志性建筑都可以用来表达文化[8]。

4.5 体育休闲文化

体育文化设施在公园中起到健身娱乐的作用,而且也是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随着大众对健身的热衷,人民对运动设施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提供运动健身设施的同时也要利用相应的载体宣传体育文化,让全民健身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5 猴塘城市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实例评析

5.1 设计背景

浙江省委宣传部曾下发文件对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明确提出要做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味[9]。在美丽县城建设深入人心的时期,猴塘文化公园建设自然水到渠成,且被列为东阳重点工程之一。

5.2 猴塘城市文化公园主要景观场所营造形式

猴塘城市文化公园位于原东阳猴塘水库区域,改造后该文化公园面积为18.4 km2。该公园充分考虑猴塘水库的丰富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资源,建成拥有水面、绿地、文化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整个公园按照生态性原则进行开发,公园建成后可达到步移景换,一步一景的效果,将现代城市与自然水体环境融为一体,展现生态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居民的生活赋予生态田园的色彩[10]。

以植物构造场所空间。在猴塘文化公园中利用季相植物塑造空间,打造四季有景。重点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如彩叶植物、色叶植物等,用林带进行围合,采用高大的乔木如水杉、香樟和银杏等形成高低变化的天际线,丰富空间场所的景观。在广场中种植早樱、海棠、紫叶桃与红枫等,形成春秋绚烂多彩的景象。

以建筑构造场所空间。在公园北部有历史悠久的猴塘殿建筑等人文资源,形成休闲观光的以禅为主题的静区。在休闲茶楼区里,规划设计各具特色的亲水平台、景观桥,以及林阴道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使该区域具有明显的场所特征。

以水体构造场所空间。在原有的猴塘水库的基础上,以猴塘殿和生态湿地为中心,用园林建筑和水景划分为一个空间层次丰富、景观效果宜人的区域。将原生态的湿地植物景观,园路硬质景观与湖面等景观空间互相融合,利用各场地与水面的高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开阔景观。

5.3 景观评价

猴塘文化公园是在原猴塘水库以及猴塘庙等基础上改造而来的,该位置自然条件优美,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而且是当地居民闲暇休闲的游憩地,因此,该公园修建后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公园内还保留原有戏台,既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文化传统又增添了以人为本的游憩场所,体现出人们对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宣传的重视,对外增加了城市文化的认同度和吸引力[11]。通过动静结合的景观设计将猴塘文化公园展示在市民面前,丰富了文化公园景观,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享受,突出公园为大众服务的理念,而且对公园生态环境和休憩空间保护和改善的有效之举,值得借鉴;公园植被丰富,湿地景观生态性明显,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绿化、美化环境该公园将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6 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思考

6.1 城市文化公园要有精神寄托的场所

城市文化公园是智慧城市的一角,集中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具有精神符号的产品,能够昭示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具备文化辐射的能力,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建设者应该多考虑文化公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吸引民众的公园才是好公园。

6.2 城市文化公园还应具有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

现代城市当中人多、房多、路多而绿化少,热岛效应明显,在建造城市公园时,要多考虑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多方面融合,意在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生态。

6.3 文化公园应具有时代性

公园之中传统文化不可少,但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公园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如新科技手段、互联网模式等宣传城市文化,既要回归自然,又要奔向科技时代,文化公园应该朝顺应和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

城市文化公园的建设,应该摒弃狭隘的政绩目标或利益目标,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俯视城市文化公园的美好愿景,把握需求与利益的结合点,最终创造多赢的局面。

7 结语

对营造一个具有文化气息又有空间场所的研究一直在实践中探索,从现有的文化公园建设来看,都尽显城市特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设中各尽其能,既“美观、经济、实用”,还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在每个城市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雷雅萍.基于场所精神的长沙城市广场景观调查与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1~52.

[2]张中华.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0(4):29~38.

[3]刘功生,李东和,杨治胜,等.山东临朐文化公园景观规划概念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6):255~262.

[4]陈代松.基于场所理论的重庆三峡广场景观设计分析[J].工业建筑,2016(36):36~39.

[5]李 强.场所精神视角下的特色校园空间构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1(2):68~71.

[6](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7]张志鸿.基于皖西地域文化的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3:1~39.

[8]韩 源.基于水文化的扬州城市滨水景观塑造浅议[J].中国化工贸易,2011(8):121~122.

[9]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关于推进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意见(试行)[Z].2014.

[10]韩 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16):310~316.

上一篇: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