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时间:2022-09-22 09:55:55

87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7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护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除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要注意预防感染,术后严密监测患者体温,对体温异常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与复温措施。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9-132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我院2006年4~11月完成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87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7例,男42例,女45例,年龄6~68岁,体重16.5~68 kg。手术方法:房间隔缺损修补2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27例,室间隔、房间隔修补2例,房间隔、卵圆孔修补1例,室间隔、卵圆孔修补5例,法乐氏四联症纠治3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7例,二尖瓣成形5例,三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4例,肺动脉瓣切开扩张1例,心房黏液瘤摘除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

1.2治疗结果:全组CPB时间平均(47±20)分钟,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40±18)分钟。均无气栓发生,除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加强健康宣教及指导:心脏病患者由于手术危险性高,思想负担重,术前可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参观监护室以熟悉环境。了解呼吸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配合,同时讲解术前预防感冒,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对吸烟者劝其戒烟。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以及减轻切口疼痛的咳嗽方法。

2.1.2心理护理:术前访视患者,检查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善,并了解心理状况,对其实行对症的心理护理。要注意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密切护患关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1.3控制肺部感染:因患者原有心脏疾患,加上手术创伤大,术后接受机械通气易发生肺内感染,诱发或加重呼衰,造成撤机困难。因此,应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呼吸机管道、吸痰用具的消毒、采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吸痰时气道、口鼻的吸痰管及所用的无菌盐水应分开使用,吸痰时间少于10秒;呼吸机管道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30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24小时更换一次管道。痰稠者采用雾化液(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5 mg)每小时1次气管内滴入,吸入气须加温保湿,使呼吸道分泌物稀释易排除,同时使黏膜纤毛保持正常功能,防止肺内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术后护理

2.2.1全麻未清醒患者护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误吸而造成窒息,术后24小时给予吸氧,在床旁备呼吸机,气管插管内给氧0.5~2小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同时注意血压、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根据病情调节流量,患者清醒后鼓励其咳嗽排痰。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体外循环术后由于复温过快,手术创伤及患者暂时尚未完全恢复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高热可加重心脏负荷,增加脑组织缺氧和全身感染机会,过高热易致惊厥及脑血管意外;体温不升,易致患者循环功能差,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及末梢循环差导致虚脱,因此在护理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应注意保暖、降温。

2.2.3拔除气管插管的护理:一般停机0.5~2小时查血气分析仍接近正常,患者安静,神志清醒,已建立充分的自主通气,生命体征平稳,可考虑拔管。首先吸净口鼻腔,导管内分泌物,抽净胃内空气及胃液,放掉气囊内气体,松开固定气管插管胶布、纱带,在连续SpO2、血压、心率、心电监测下拔管,动作应轻柔。吸痰管插入导管深部,边吸边退,连导管一起退出,同时给予面罩给氧,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误吸。为防止患者喉头黏膜下组织发生水肿,拔管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2~5 mg,并嘱患者把口腔内分泌物咳出,再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观察胸腔引流情况,引流量、颜色、粘稠度,防止引流管脱落导致气胸发生。

2.2.4拔管后的护理:拔气管插管后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SpO2,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变化。从面罩给氧改为头罩或鼻导管给氧2-3 L/min,继续吸引口咽部的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同时仍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肺部感染,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扶坐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或刺激咽喉产生咳嗽动作,使患者咳嗽排痰。如分泌物多无法咳出,应经口腔、鼻气管内抽吸。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监测中心静脉压、电解质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量及电解质成分。严格掌握补液量及滴速, 24小时液体输入量不超过2 000 ml,儿童滴速30 滴/分,成人60滴/分,以减轻心脏负担,病情变化时,严格调整输液速度。

2.2.5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护:瓣膜病变发生血栓形成和体外循环均可导致患者术后脑部症状,而脑缺氧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或低心排综合征引起脑供血不足,可引起患者意识不清,在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每小时观察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是否等大等圆,清醒后同时观察肢体活动情况,以及早发现脑部并发症。

2.2.6肾功能的监护: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过久,以及围术期心功能不全是引起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术后常规抽血查血钾、钠、氯、尿素氮、肌酐和血糖,每日2次,记录每小时尿量,成人尿量30~40 ml/h,幼儿>0.5 ml/(kg・h),如出现少尿、无尿,应及时检测血生化,及时发现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

3护理体会

3.1严格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预防感染:心脏手术患者的抵抗力弱,容易感染,所以行心内直视手术所需的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更要严格把关。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CPB心脏手术常会放置补片、瓣膜、人造血管等异物,因而有人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达3天以上。但多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并使切口感染率增加[3]。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时,开胸组与取下肢静脉组器械不得混用。全组常规加入抗生素,使患者体内的抗生素浓度在术中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全体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4]。

3.2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对心功能Ⅲ~Ⅳ级者,应采取术前吸氧,GIK液输注,治疗伴随疾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加强心肌储备,改善心功能,常规使用西地兰或地高辛、速尿或口服安体舒通和双氢克尿噻,多次少量输血浆或新鲜血,以减轻组织间质水肿,瓣膜置换术后适当延长机器辅助时间,使心脏充分排出代谢产物,加速偿还氧债。在补足钾离子的同时,应注意镁离子平衡,可以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的发生。

3.3重视心脏降温与复温,做到主动快速准确:对回监护室后温度低于36℃的低体温患者,可采取调节室温(22~25℃)、加盖被子,减少翻身;加温静脉输液,使用热水袋(40~50℃)和专用暖风毯复温;对体温超过38℃的11例高体温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可采取减少覆盖、头部枕冰水袋、用乙醇250~300 ml加温至30℃擦浴,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方法复温。此外,心脏复跳时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护士应熟悉抢救药物的药理作用,熟悉除颤器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显微手外科护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胎膜早破的因素及妊娠结局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