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公司

时间:2022-09-22 08:39:38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公司

投资圈内出没多年,曾任项目公司CEO,多角度观察VC行业

旅行服务网站“去哪儿”在美国上市了。这个消息让我的心情不大好。因为当年我们基金几乎决定要投这家公司,而我极力地表达反对意见。看到当年放弃的公司现在上了市,我开始反思自己当初是怎样下的判断。

看“去哪儿”时,我入行不深,“去哪儿”也在发展的初期。我更多地把自己代入用户的角色,而不是商业投资人的视角。那时我觉得用户体验不好,我认为没有人会因为便宜几十元就选择没有听说过的小公司购买机票,品牌可信度和送票、改签等客户服务都比不过携程等。再说,仅仅经营机票利润太薄,没有多少竞争壁垒。但据说当时投资的基金,就是因为合伙人老婆是“去哪儿”的忠实用户所以决定投资。

我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永远是最高的。腰缠万贯的土豪也会为少花20元买到机票而高兴。更没有想到的是,团队在拿到钱以后走对了路子,引入了电商中流行的给商户评分的概念,增加了可信度。“去哪儿”又加强了支付安全、客户服务。自从携程不免费送票后,我就从携程的死忠变成“去哪儿”和“淘宝”的铁杆用户。每次从“去哪儿”买机票的时候,我都会默默承认自己当时的判断确实错了。更没想到的是,人家傍上了百度的大腿。淘宝机票虽好,却不是淘宝的重点产品。“去哪儿”却和爱奇艺一起享受百度毫无保留的流量支持,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上市。回首当年,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关注团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公司―一个好的团队是可以让公司越来越好的。

但跟VC小伙伴们说起这事儿,几乎所有人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上市了也不代表它是一间好公司”。这话确实有些酸葡萄心理,但也未必不是一句实话。或者应该这么说,上市了也不代表它是符合我的投资理念的公司。我个人很偏重公司的盈利能力。不管让我看这家公司多少次,可能最后我都会放弃投资。除非出现个白胡子神仙,耳提面命地说,这家公司将来能让你们赚得盆满钵满地退出。话又说回来,就算我们基金投了,或许我们的能力也不足以让“去哪儿”上市。所以说,错过的,未必都是错的。

除了主观判断,VC也会因为价格谈不拢,被其他基金抢走项目,甚至仅仅是一条投资条款谈不下来而放弃投资。这种心不甘情不愿却被迫放弃的公司里,有时候会出现知名的失败案例。比如某服装类网商品牌,当时在投资界炙手可热啊,我们基金谈了很久却在最后关头被别的基金踢了出来。后来爆出了这个网商的高层卷款潜逃的丑闻,整个公司从市场上销声匿迹。知道这个消息时,我在办公室里还是默默地幸灾乐祸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祖宗诚不我欺也。

跟VC的朋友聊起这些年我们错过的公司,最后把VC投资人分为两种类型。我这一类属于谨慎型,类似狙击手,对每一个投资项目从投资前到投资后都关注很多。我们希望投出好项目,更害怕投到像之前说到的网商这样的项目。我们可能“错过”好项目,也不愿意投到最后出现“过错”的公司。而另一类VC属于进攻型,他们拿着冲锋枪,什么行业火,就把行业前几名都投了,每个项目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不多,但面足够广。这样不管哪个项目最后成功了,他们也能沾光。他们是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在他们看来,VC一年少说也要看几十上百个公司,最后投的不过是寥寥几个,被放弃的公司数量远大于投资的公司数量。被放弃的公司里出现上市的或者破产的,这再正常不过。

这两种类型的投资人,我认为没有优劣之分。VC行业有一大特点:不会因为你的投资决定受到惩罚。工作一年不投项目没关系,放弃的公司后来上市了不会受指责,投资的公司后来倒闭了也不会把你开除。因为VC的每个投资决定,都是在预测未来。可大家都是人不是神,怎么可能知道未来到底怎样?是“错过”也好,是“过错”也罢,大家都只能在彼时彼地做出他认为最好的选择。VC的业绩有好坏,但VC的决定却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判断。

上一篇:Effect of hemoperfusion cartridge on differ... 下一篇:运用心理效应理论满足学生心理满足提高大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