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间性经济组织视角看FDI集群化

时间:2022-09-22 07:13:09

从中间性经济组织视角看FDI集群化

摘要:FDI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表现出明显集聚的特征,即为FDI集群化。本文从中同性经济组织的视角分析了FDI集群化的内在机理:FDI集群化既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又避免了一体化企业成本和组织成本过高的问题。

关键词:FDI集群化 交易费用 成本 组织成本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FDI)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但并不是平均分布的,通常在地理上相当集中,倾向于在接近市场、生产要素及拥有专门技能革新能力的区域聚集,越来越呈现出一种集群化的趋势。同时跨国公司比过去更加依靠与外部伙伴如供方、买方甚至是竞争者的联系,在区域内形成一个经济网络,这又诱使更多的FDI,这一现象即为FDI集群化。如伦敦、东京、纽约的金融产业区内,汇集了招商、渣打、花旗、汇丰等大量的金融跨国公司;而硅谷则群集了大量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FDI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地区,推动了这些地区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如天津地区的微电子及通信产业集群、东莞和苏州地区的IT产业集群等。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又吸引了更多的FDI。目前这种FDI集群化现象越来越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中间性经济组织

科斯认为使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存在交易费用,企业的出现是用管理成本较低的等级制取代交易费用较高的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企业的本质就是出于交易费用的节省而对市场的替代。但是市场和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威廉姆森认为,在纯市场和纯组织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中间性经济组织。它们一方面利用层级组织协调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利用市场交易克服内部组织成本过高带来的内部不经济,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层级失灵的制度性安排。即中间性经济组织就是通过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渗透,并借助一定的纽带融合生成的,相对稳定独立并普遍存在的体制组织形态。在以地理空间为纽带而形成的中间性经济组织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产业集群。

中间性经济组织的性质是出于对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的节省而对市场和企业的替代。与市场相比,中间性经济组织牺牲了激励而有利于各部门间更高级的协作;与企业相比,中间性经济组织牺牲了协作性而有利于产生更大的激励强度。中间性经济组织内部的企业之间在互相保持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了比较长期而稳定的交易关系,“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着调节作用。即中间性经济组织带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特性,价格机制和等级制共同配置资源。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中间性组织的论述,可以把产业集群概括为: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资产专用性适中、信用程度中等偏高,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主要靠关系、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调的一种中间性经济组织。产业集群这种中间性经济组织能有效地减少交易费用和避免一体化大企业所导致的组织成本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就是FDI集群化的收益。

二、FDI集群化对交易费用的节约

交易费用最早由科斯提出,后得到拓展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其中威廉姆森尤为关键。他认为交易费用可以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两种。前者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契约的成本;后者是指契约签订后发生的成本。威廉姆森还将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区分为两类:第一类因素涉及到有关中间产品市场的环境所具有的特点,为环境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和交易发生的频率;第二类因素是人的因素,即关于人性的两个特点: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简而言之,交易费用就是企业通过市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费用。FDI集群化对交易费用的节约体现在:

(一)信息搜寻成本的降低

信息搜集成本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增加,集群在地理上的集中和社会网络根植在客观上有助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能显著地降低技术和知识的搜寻成本,包括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可以用明晰的语言阐述,比如书本知识、规章制度等;后者是指难于具体化的知识,比如文化、氛围等。跨国公司可以较低的成本从集群获取信息,途径有:一是集群组织本身的非正式交流机制,包括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流动与交往,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与公共性知识群内溢出等;二是优化学习机制,在日常频繁的交易过程中通过行为模仿和“跟进”来获取信息。通过进入集群,跨国公司不但利于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同时也降低大量的伪信息带来的损失风险。此外还降低了中间产品和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信息以及市场供需信息的搜寻成本。最后,集群中拥有大量专业化、有经验的人才,还能较容易地从其他地区吸引人才,也减少了企业招聘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

(二)货物储运成本的降低

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企业集群,提供了深层次、专业化的供应商基地,大量集中了优质辅助产业,能够为跨国公司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及高质量的服务,使跨国公司极大地降低储运成本,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即跨国公司在集群区域内能非常方便地采购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并能轻松地找到合格的半成品、零配件的委托加工企业,并有助于把存货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和减少进口成本以及避免生产延误,可以节约流动资金的占用,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此外,集群中同行业的企业共同进行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和建立销售中心,批发式购买配以集群的议价能力也明显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库存费用。

(三)谈判履约成本的降低

产业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关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企业谈判及合同执行的成本。在博弈论中,交易双方的单次交易会出现损人利己的败德行为;但是交易次数无限增加时,对长期利益的追求会导致合作的出现,形成长期信任机制。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防止机会主义倾向,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可以减少交易环节,违约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下降;且地理上的近邻也使企业容易对交易伙伴进行监督。此外,企业在地理上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区域,具有区域品牌,也使集群内企业互相之间提高信任程度。

三、FDI集群化对成本和组织成本的降低

在一体化企业内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会产生成本。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在委托――关系中,委托双方的效用函数往往是不一致的,人并不一定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甚至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来谋取私利。企业资本所有者将花费一定的资源用于监督激励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为了在人采取危及其利益的行动后有所补偿,还往往要求人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即使如此,人的决策与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之间也会存在某些偏差,从而使委托人的福利遭受一定的货币损失即“剩余损失”。上述三个方面的

费用,即为成本。此外,一体化企业内层级组织过多,组织成本也会大大增加。科斯认为企业是由行政命令来管理和指挥契约,其本身也会产生一些组织成本。而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当越过最佳边界时,企业就很有可能患上组织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决策过程繁琐、管理成本过高与市场反应迟钝的“大企业病”。即一体化企业内层级组织过多时,可能因管理协调成本过高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内部交易成本高;科层体制下的每一个层级缺少创新所需的信息和动力,因而一体化企业的组织成本会大大增加。

(一)成本的降低

在一体化企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通常人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而产生成本。而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的大量集中,使投资于集群的跨国公司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增强竞争力。即将原来存在于纵向一体化企业内部的一些生产环节有效地分布在外部的不同企业之间,外包给更有效率的企业,此时产生了新的委托――关系。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处于产业集群内,地理上的临近使委托人对新人的行为的判断就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人在委托人拥有信息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不得不努力工作。此外,产业集群内的激烈竞争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二)组织成本的降低

一体化企业内由于层级组织过多而带来的过高的组织成本在集群内也得到了改善。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内若干生产环节的外包,分拆了原本庞大的生产规模,简化了其层级结构,提高了管理效率,在新的生产体系上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了管理成本;而获得外包项目企业在集群内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形成了开放式的企业网络,成为对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替代,此时原来的企业内部交易转变为集群内交易,且因为集群内的竞争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跨国公司还会因为集群内长期正式合作及非正式交流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以及集群内高效率的信息、人才、技术等频繁的交流,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此外,产业集群内相关联的众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在公共政策方面可能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在整体上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降低各种交易成本。

四、结束语

FDI集群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显著的、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也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生产扩张中追求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这就给我国吸引外资战略提供了有利的导向性建议,即产业集群战略最终要能达到促进我国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分工格局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注重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吸引外资的良性互动。即仅靠国内投资市场对外开放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集群经济的发展,以集群效应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投资。同时努力向价值链上游渗透,改变多年来我国企业仅在低端产业集群中凭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优势获取产业链下游有限利润的不利局面。另外,政府也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企业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 下一篇:论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