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时间:2022-09-22 06:13:01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 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 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 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为此, 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 学生诵读蔚然成风, 较有感情, 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 但习惯尚未形成, 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 在每个检查周期中, 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 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 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 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 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 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 并通过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 有平仄、对偶、押韵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 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 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和深层的心理特征, 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 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 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 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实质。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坐着化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 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 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 写出了花的繁稠; 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出了花的活泼和繁盛; 那 浅紫色的香气等通感的运用, 使花的色与味联系了起来。这仅仅是表层的美, 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 使作者明白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

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 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方法浅议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我校中考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