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对“三野之地”的教化之功

时间:2022-09-22 06:01:40

夕贬贵州路八千

明朝正德元年(1505年),戴铣等20余人联名上疏反映朝廷的弊病,而被欲蒙蔽圣听的刘瑾下令逮捕。刘瑾是明朝最著名的权阉之一,有“立地皇帝”之称。

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闻此消息,仗义执言写就《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不仅痛斥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而且触怒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往贵州龙场担任驿栈驿丞。

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阳明辗转来到贵州。

抵达龙场驿站时,王阳明想必十分沮丧和苦闷――龙场驿站破败不堪,总共有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不仅办公条件差,还不提供住宿,王阳明只得在驿站外的草棚或山洞栖身。

王阳明并未怨天尤人,更未就此消沉。龙场百姓的好客与热情帮助也给予他极大的勇气,他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他不分日夜,埋首苦苦思索,终有一日,他突然顿悟,首次建立了“知行合一”的学术理论,并以四书五经验证,“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心学建立后,王阳明便移居龙岗山,将一岩洞更名为“阳明小洞天”,在洞内开始传道授业。当地居民敬佩阳明先生的品德和学识,不忍他居住在潮湿阴冷的洞穴里,自发帮助他修建了木屋,王阳明十分感动,欣然把木屋分别取名为“何陋轩”、“君子亭”,并正式创立了“龙岗书院”。

“龙岗书院”不仅是王阳明本人创办的第一个书院,更首开贵州书院讲学之风,他不顾所谓“华夷之别”,对当地不同族群的学子一视同仁,将腹中学识倾囊相授,更与龙场普通群众相处融洽。这从王阳明留下的诸多诗篇中便可看出:“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起来步间谣,晚酌檐下设。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

尽管王阳明在贵州仅仅三年,但这三年对于王阳明的一生至为重要。他不仅初步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更从此开始传播。三年间,上至水西土司,下至普通乡民都对王阳明极为照顾。贵州淳朴、善良的民风,与权力中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使他明白了“恻隐之心”的可贵,进而创立了阳明心学。可以说,王阳明大大推动了贵州乃至西南土司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

儒学化夷稳边疆

自元军绕道西南灭宋之后,西南边防就备受重视。为维护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边防压力。但自“土木堡之战”后,朝政混乱,加上卫所屯军,安于太平,战斗力低下,导致当地土司图谋不轨。当时王阳明虽仅是一个驿丞,却在稳定西南边疆上起到巨大的作用。

贵州土司林立,但其中最具威望者当属水西安氏,时任贵州宣慰使的安贵荣对王阳明的才学十分崇敬,又同情其遭遇,经常派人送来肉、米、金、帛、鞍马,帮助阳明先生解决生活所需。

当时,安贵荣屡立战功,见惯了卫所屯军的不堪一击,于是心生骄横,不受节制,还总抱怨奖赏太少,并萌生了妄自尊大的邪念。

王阳明对安贵荣的照顾十分感激,但事关国家大局,他毫不含糊,多次指出安贵荣的不当言行,并加以规劝,并乘着安贵荣重修象祠,邀请他撰文纪念的机会,写下了名重文坛的《象祠记》。

传说中,象是舜的弟弟,曾多次在其母怂恿下谋害舜都未成功,最后被舜感化。水西安氏将象视作人文始祖,正是少数民族仰慕和认同中原文化,民族逐渐融合的象征。

安贵荣大肆兴建象祠,有炫耀自己权势的意图。王阳明识破了他的不轨意图,在文中指出,其他地区的象祠都早已被损毁,而唯有水西的象祠香火鼎盛,乃是边疆之民感念其知过能改,更是感念舜对其弟弟的教化之功。王阳明让安贵荣知道安也如同象一般,是个需要被教化的对象,进而发出了“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的历史强音,使安贵荣领悟到居功自傲、贪婪无度的祸患,消除了其妄自尊大的邪念。

之后,安贵荣又上书朝廷要求裁废水西九驿。水西九驿是安贵荣祖上奢香夫人受令兴建的重要驿路。

朝廷既不愿得罪能征善战、极具威望的安贵荣,又深知驿站对于西南边防的极端重要性,一时难以决断。关键时刻,王阳明挺身而出,以一封书信对安贵荣提出正面警告和斥责。

在信中,王阳明正面回击了安贵荣改变驿站旧制的无理要求,还直言安贵荣以地方诸侯的身份要求朝廷修改驿制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指出若再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必会失去朝廷的恩宠,到时候不仅驿站不会减少,安贵荣的宣慰使职位也将被革除,整个家族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安贵荣听从了王阳明的诤言,收回裁废驿站的要求。

根据明制,水西安氏与水东宋氏共治贵州,其中安氏为宣慰使,宋氏为宣慰同知,一掌印,一掌文书,两家相互合作又互为牵制,这一规定保证了贵州稳定和驿路的通畅,但由于安贵荣屡立战功,权势不断提升,安氏与宋氏的平衡被打破,安贵荣也产生了吞并宋氏的野心。他拉拢教唆平日里饱受宋氏残害的民众作乱,围攻宋氏土司住宅,宋氏兵败被困,土司宋然只身幸存。事发后,朝廷下令安贵荣出兵平叛,安贵荣却托病不出。一时间,贵州大地狼烟四起,百姓饱受折磨。

此时,王阳明再次挺身而出,他致信安贵荣,斥责其谋利重罪的同时,还列举了安贵荣必败的原因,并循循善诱地加以开导。安贵荣最终幡然悔悟而出兵平叛。

不费朝廷一兵一卒,王阳明仅靠一封书信就化解了贵州持续多年的乱局。

阳明先生三次成功劝诫安贵荣,不仅因为安贵荣尊崇王的人格及学识,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始终在潜移默化中以自己的心学教化着包括安贵荣在内的“夷民”,“儒学化夷”绝不是口号,而是阳明先生在贵州的三年里一以贯之的准则。

了却君王天下事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八月,刘瑾被处死,王阳明被召入京。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王阳明前往福建平定叛乱。途经江西时,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举兵勤王,平定了叛乱,也成就了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但他急流勇退,称病返乡,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才因平叛有功而加官进爵,先升为南京兵部尚书,后加封为新建伯。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返乡守制,一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他都在家乡创办的书院安心教书,宣讲心学大道。

嘉靖六年三月,田州土司岑猛叛乱被总督姚镆清缴,姚镆不肯放过岑猛手下部将,于是卢苏、王受二人起兵叛乱,并先后攻下了田州府和思恩府两座府城,一时间朝廷震动。姚镆调集了两广和湖广三省的土、汉官兵八万人马,前往征剿,却久久未能平叛,此时已五十五岁的王守仁再次临危受命,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湖广、江西、广东和广西四省军务。

思、田二州的叛乱原因比较复杂,既涉及到土司间的恩怨,又与改土为流的国家政策有关,还涉及到民族问题,姚镆就是因为手段过于强硬,才引发了更大更严重的叛乱。王阳明抵达广西后,厘清了卢苏、王受叛乱的原因,用计先后抚定了卢、王部众,继而对思、田地区采取“仍土官以顺其情,分土目以散其党,设流官以制其势”的具体治策,迅速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地方社会稳定,巩固了西南边疆安全。随后又借助当地土司的力量平定了断藤峡诸寨的苗民起义,王阳明向朝廷报捷称消除了两广地区百年来的心腹大患,以十分之一的花费达到了数倍的成效。

但立下大功的王阳明再未受到任何封赏,他终于倒在了回家的路上,临死之前,他用手指心,留下了“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

纵观王阳明先生的一生,都与土司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贬谪至贵州,悟道于龙场,传道于龙岗,授业于贵阳,劝诫安贵荣忠君向善,在岑猛被杀而导致的田、思之乱中最后一次替君王了却天下事后,驾鹤西去,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传奇。

上一篇:China Fine Wine Report 下一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某空间反射镜柔性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