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度各项文学奖尘埃落定

时间:2022-09-22 05:27:36

法国度各项文学奖尘埃落定

经紧张激烈的角逐,法国一年一度的各项文学奖已尘埃落定,各有得主。在法国众多的文学奖中,最重要的有六个奖项,即“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勒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美第西文学奖”和“联盟文学奖”。

龚古尔文学奖

2009年获得该文学奖的是法国塞内加尔裔黑人女作家玛丽・恩迪亚耶的《三个坚强的女人》,该书由法国加里玛尔出版社出版。恩迪亚耶是1998年以来首位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1903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此荣誉的黑人女作家。

恩迪亚耶1967年出生在法国卢瓦雷省皮蒂维埃市,父亲是塞内加尔人,母亲是法国人。在恩迪亚耶不足一岁的时候,父亲只身离开法国回到了塞内加尔。恩迪亚耶由教授自然科学的法国母亲一手带大。恩迪亚耶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12岁开始写作,17岁由午夜出版社发表了处女作《至于远大前程》,从此步入文坛。《至于远大前程》发表后。恩迪亚耶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其中包括作家,后来成为她夫婿的让一伊夫・桑德雷。迄今,恩迪亚耶已经发表了12部小说、6部戏剧和2部儿童文学。2001年,恩迪亚耶的《罗西・卡尔普》摘下费米娜文学奖。2003年发表的戏剧《爸爸该吃了》被遴选为法兰西剧院保留剧目,成为惟一享受此殊荣的法国在世女作家。2007年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后,恩迪亚耶和夫君认为法国已变得“丑恶而粗鄙”,全家毅然移居柏林。或许远离法国后,她才在第12部小说《三个坚强的女人》中找回已经在别处的法国和塞内加尔。2009年,恩迪亚耶还与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合写了电影剧本《白色物质》,故事也发生在非洲,真是无独有偶。小说《三个坚强的女人》于2009年8月出版后大获成功,已经再版10次,发行量高达140万册。这部小说由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讲述了诺拉、芳达和卡迪・当巴三名塞内加尔女子在家庭、爱情和移民方面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们为维护自身尊严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诺拉是律师,38岁时到非洲探望幼时遗弃她的父亲,发现父亲已经变成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父亲叫她来的目的是要她替犯下杀人罪的弟弟辩护。芳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卡尔教法语,但她不得不与其丈夫鲁达去法国生活,鲁达却不能给她富足快乐的生活。卡迪,当巴是个寡妇,没有钱,打算投奔在法国生活的表妹芳达。《三个坚强的女人》与其说是礼赞,还不如说是反讽。作者以华丽而冷眼的独特笔调,刻画三个女人辗转于各种角色时所遭遇的羞辱,勾勒出欧洲和非洲两个大陆之间爱恨交织的文化冲突。

恩迪亚耶获奖后表示,这次获奖是对她25年创作和坚持的褒奖。她希望这次获奖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洲女性的历史。

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2009年,法国作家皮埃尔・米雄的《十一人》摘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桂冠。该书由韦迪耶出版社出版。

皮埃尔・米雄1945年出生在法国克勒兹省,其父母都是教员。他毕业后一直在一个剧团里从事戏剧创作工作,1984年发表处女作《微型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获1984年法国文化广播电台奖。随后,米雄发表了20来部著作,其中《主人与仆人》、《兰波与儿子》和《大伯纳》获1996年巴黎城市奖。此外,米雄还于2002年和2004年先后获得过12月文学奖和法国文学家协会文学奖。

《十一人》一书很薄,只有135页,却是皮埃尔,米雄酝酿了15年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自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展出的一幅关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安委员会的油画。《十一人》通过这幅油画讲述了画家费朗索瓦―埃利・科朗坦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故事。科朗坦受托画一幅巨幅油画,再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公安委员会的11位成员(罗伯斯庇尔、比约、卡诺、普里厄、库东、科洛、巴雷尔、兰代、圣・朱斯特、圣,安德烈等)。小说的情节安排是这幅画日后被挂在卢浮宫博物馆展出,供后人参观。有趣的是画家科朗坦和这幅贯穿小说始终的画作都是作家的大胆虚构,仿佛历史在一个虚构的画框里竟然也沾染了真实和自传的饱满色彩。有书评称,“他画了‘最后的晚餐’的场面,只是缺了上帝和犹大,仿佛等着历史把他们指认出来。”

勤诺多文学奖

2009年,法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凭借《一部法国小说》摘得勒诺多文学奖桂冠。该书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1965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纳伊市。母亲是一位文学翻译家,父亲是一位“猎头”。贝格伯德毕业于法国政治研究学院,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喜欢文学,1990年出版处女作《浪子回忆录》。随后,他当过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文学评论员、文学节目主持人、出版商,同时也是《她》、《巴黎竞赛画报》和《这里》等杂志的专栏作家。1994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在昏迷中休假》问世。同年,贝格伯德创立了“花神文学奖”,2001年又与里奥内尔,阿拉希尔一道创办了“萨德文学奖”。贝格伯德多才多艺,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他已经出版了8部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1部散文集,2部连环画和1部电影剧本,并在多部电影中当过演员。2000年出版的《99法郎》因大爆广告界鲜为人知的内幕引起轰动,销售量激增至38万册,被译成20多种文字,2007年被改编成电影,贝格伯德还在其中扮演了一小角色。2003年,贝格伯德以“9・11事件”为背景创作了《世界之窗》,描述了世贸中心双子塔被袭击前前后后的故事。该书获得了当年法国联盟文学奖,后又被译成英文,并获得2005年英国“独立报最佳外国小说奖”。

2003年,法国著名出版商弗拉玛里翁建议贝格伯德“到镜子的另一面”来施展才华,于是贝格伯德又成了一个出版商。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不能协商的狂热》。直到2006年离开弗拉玛里翁出版集团时,他已经出版了25部小说。

2008年1月29日凌晨,贝格伯德在巴黎第八区的一辆汽车上吸毒被警察抓了一个现行,与同犯忙乱中逃跑却又没能逃脱。警察在贝格伯德身上搜出了两小袋约2.6克的可卡因,“问题作家”被拘留,第二天才获释,由此催生出自传体小说《一部法国小说》。

贝格伯德在法国文坛素有“坏小子”之称,性格叛逆,过着长期与相伴的生活。在《一部法国小说》中,他以被捕、搜身为切入点,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讲述了与企业家哥哥的矛盾冲突,以及父母离婚对其成长的影响。在出版社的要求下,贝格伯德虽然删除了试读本中诋毁承办检察官的火爆内容,不过他还是阿Q式地在故事里对检察官施以“非暂时性拘禁”,乐得媒体大炒特炒。贝格伯德获奖后表示,希望“勒诺多文学奖能够抹去过去的一切,让我的工作重新回到正常的状态,也就是帮助我以谦逊、真诚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

费米娜文学奖

2009年,法国女作家格温娜艾勒,奥布利的《无人》获得该大奖。该书由法国水星出版社出版。

奥布利出生于197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哲学,1999年-2002年在法国南锡大学当助教,自2002年起在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并在巴黎第四大学教哲学。奥布利出版过多部有关哲学的著作。1999年发表处女作《魔王干洗工》,之后又发表了5部小说,1部散文集,1部译作,还为法国文化广播电台将埃尔曼・布鲁克的小说《维尔日勒之死》改编成广播剧。

《无人》描绘的是奥布利父亲的形象,一个“从来都和自己过不去的人”。父亲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奥布利死后,奥布利找到了父亲的一部手稿,这位昔日杰出的法学工作者在手稿中自诉了病痛和逐渐远离社会的痛苦以及自己的心理障碍。以这部手稿为素材,奥布利。重新构划了一部小说,采用“马桥辞典”的形式,用A到Z26个字母表架构了父亲“缺席”的全书。父亲不在了,但从某种意义上,他一直都在那个空缺的位置上,无法替代。书中没有泪水涟涟和撕心裂肺的言语,但是感人致深。奥布利曾说,当初写作时不曾身陷悲痛,而是有心释放,并怀有一种莫名的欣快,因为父亲的遗稿给她带来了生活的动力。获奖后奥布利表示,“我把这个奖当作是双重认可,既是对我作为作家创作的认可,也是对我所取材的父亲手稿的认可。”通过文字,父女俩终于企及了彼此的心灵,仿佛冬天里一个温暖的拥抱。

美第西文学奖

2009年,海地裔加拿大魁北克作家达尼・拉费雷尔的《回归之谜》在首轮投票中搞得美第西文学奖,并获得2010年“绿色梅特罗波利斯国际文学大奖”。该书在加拿大由博雷亚尔出版社出版,在法国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

拉费雷尔1953年出生在海地太子港,与祖母在一个名叫小戈阿沃的小村庄里度过了童年。11岁那年回到太子港与父母一起生活,并在那里完成学业。随后,担任《星期六小晚报》记者和海地广播电台文化专栏作者。1976年,拉费雷尔的一位记者朋友被当局拘捕,因担心被列入黑名单,他只身离开太子港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先后在多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担任过记者。1985年拉费雷尔发表首部小说《如何与一个黑人相爱而心无厌倦》,从而步入文坛。该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后于1989年又被改编成电影。拉费雷尔是一位多产作家,迄今已经发表了17部小说,其中《少女的口味》获1993年“埃德加―莱斯佩朗斯奖”,《面向南方》

获2006年勒诺多文学奖提名奖。另外,《少女的口味》和《面向南方》还被搬上了银幕。

《回归之谜》叙述了拉费雷尔得知父亲去世后,自己如何将同样流亡在海外的父亲遗体移送回国,再次造访睽违33年的故乡之事。故事开头讲,一天早晨,电话铃响了,打电话人告诉他,他的父亲已经谢世了……“这个消息把黑夜切成两半。”于是一切都把拉费雷尔带回到童年,那个“没有父亲的国度”。在《回归之谜》中,拉费雷尔以散文诗的语言记录了他的海地见闻:“这是一条痛苦的河流,人们在其中笑着灭顶。”

联盟文学奖

2009年,法国青年作家扬尼克・埃内尔凭借其小说《扬,卡斯戈》摘得联盟文学奖和法国福纳克小说奖。该书由加里玛尔出版社出版。

扬尼克,埃内尔1967年出生在法国雷恩一个军人家庭,毕业于法国军人子弟学校,后任法语教员至2005年。1996年埃内尔发表处女作《小战士》,1997年,与费朗索瓦・梅罗尼合作创办了文学杂志《危险的路线》。迄今,埃内尔已经发表了9部著作,其中《圆圈》获得2007年12月文学奖和2008年罗歇・尼米耶文学奖。

《扬・卡斯戈》以一位波兰反法西斯战士为主线,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遭遇。1942年,波兰已遭到纳粹德国的严重破坏。扬・卡斯戈是波兰抵抗运动伦敦流亡政府的使者,他通过秘密途径进入波兰犹太人居住区,尔后将所看到的情况向盟国作汇报。卡斯戈穿过战火中的欧洲来到伦敦,向英国人讲述了犹太人的惨状,在美国见到了罗斯福,向其叙述了犹太人的遭遇,称欧洲的犹太人行将被德国法西斯灭绝。但是,盟国没有做出反映,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小说以史实为基础,进行了大胆创作,文笔流畅,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五花八门的美军心战 下一篇:俄罗斯当代流行音乐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