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生活 丰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时间:2022-09-22 04:30:28

走近学生生活 丰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的兴起以及德育工作力度的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要使思想品德课重新焕发活力,做到“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需要每位政治老师关注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多维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24-02

都说“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这话不假,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如何做到“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使思想品德课重新焕发活力,这是每位政治教师都面临的严峻课题。正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就要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走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攫取闪光点,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丰富起来。

一、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也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教材,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各种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不到“情理交融”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内容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平凡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予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生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据此,教师一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自主、生动、实用的课堂氛围,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二是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即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充实和整合;三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探索生活化、综合化的活动课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

如讲授《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出国的经历,就做了个尝试,让学生带我们走入“世界文化之旅”:事先布置学生准备自己在世界各地旅游时收集到的纪念品及拍摄的照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介绍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同时也互相交流在当地旅游时遇到的趣事和新鲜事。一堂课45分钟,从北京的故宫,到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到法国的艾菲尔铁塔;从悉尼歌剧院再回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北京八达岭长城……我们跟随同学们的足迹,满怀兴趣与惊奇,切切实实地走了一趟世界文化之旅,感受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点与精彩。这堂课不仅摆脱了传统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的弊病,而且让同学们感到意犹未尽,在下课后进一步交流,这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内容生活化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想说,充分满足了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能轻易地在活动中直接感受、直接体验,领会课本知识所蕴含的道理。

二、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形式活动化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学生智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也是活动,学生智慧的发展是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好动”是初中学生突出的行为特点,因此思想品德课也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环节,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情境体验活动、小品表演活动、动手试验活动、音乐欣赏活动、课堂辩论活动、作品展示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等;其二,根据教材特点,老师进行知识整合后延伸出的主题活动课,也可以是社会实践课,除了常见的演讲、辩论、模拟、表演、展示等形式,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或参观游览相关场所,甚至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等,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亲身体验,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正确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如在处理七年级教材《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了解到我们身边有一位身患重病,但仍然坚持学习并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时,我增设了一节主题活动课《不屈的脊梁》,让同学们通过采访他本人,观察他日常行为表现,以及让小学同学介绍他成长的经历等活动,感受我们身边的坚强,并从小事做起,从学习身边的榜样开始,塑造自己坚强的品质,把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整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做人。“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和不断累积的,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

三、拓展学生生活——教学时空开放化

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是:来自于生活,却局限于课堂。因此,思想品德课应从封闭性的课堂转变为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应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身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感知现实,关心时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知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移到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探究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去体验、去感悟,并把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加以讨论、思考,提高认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上七年级《走近法律》一课,我根据城市中学生活动范围较广的特点,布置学生课前去常去的地方了解规则。结果,公园、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超市、公共汽车、十字路口等许许多多地方的规则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这种开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间进入角色,自主参与体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又如在讲授七年级《创建新集体》这一内容时,适逢学校举办校运会,我就以此为契机,设置了一个讨论话题:我们班级在本次校运会上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每个同学能为班级做什么?有绘画等特长的同学能否集中班级其他同学的意见,为班级设计一个宣传版画,展示我们班级的风采?话题一抛出,学生们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这一话题延伸到课后班级宣传画的设计上。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动手实践, 使他们更深刻理解了“集体”的意义和团结的力量,也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爱校爱班的具体行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也使学生更容易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厉行的效应,并积极地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深入学生生活——教学评价多维化

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应着力于对学生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成长背景,学习基础都不相同,因此,作为学科的教学评价也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多维化,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外的真实生活,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察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兼顾结果,尽可能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具体来说:

一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强调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过程,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对于学生的学科总评,我们始终从学生的学习规范(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笔记的记录,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课堂表现(如课堂的回答,课堂的纪律,课堂的关注度等)以及学习结果(即考试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就使得我们的评价方式具有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即使是学习基础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通过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自己的努力,也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较好的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终呈现出自我的道德品行。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评价的载体是“一张试卷定品行”,评价主体只有教师,这种评价的方式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教师通过一周两课时的课堂观察,是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全面评价的,这就需要借助其他人的视角,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例如,我设置了课前3分钟“新闻播报”环节,全班同学轮流进行,新闻内容学生自拟,播报方式学生自定,播报后同学们进行简单点评,最后全班同学共同来评分,这样,学生既是活动参与的主体,也是活动评价的主体,保证了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此外,遇到开展活动课时,例如设计班徽,设计环保标语等活动,在学生评选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参考美术老师,语文老师等的意见,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客观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规范的评价,则科代表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由过去的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变为政治教师、学生、班干部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维化,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线,以初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多维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一维化的说教中走出来,真正体现“道德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白金声.教师必备的10项修炼——刘显国教学艺术精粹[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0.

上一篇:怎样教好小学数学课 下一篇:浅淡歌唱教学中学生音准感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