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票子\格子――哈尔滨社区建设三大着力点

时间:2022-09-22 03:46:54

房子\票子\格子――哈尔滨社区建设三大着力点

市委书记市长关注什么

2012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推荐案例

项目背景与动因

哈尔滨社区建设经验全国推广

8月26日,民政部在哈尔滨召开全国社区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哈尔滨市的中心社区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社区公益设施建设等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近年来,哈尔滨市实行“四个纳入”,即: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区县(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共创建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8个、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59个、市级星级和谐社区462个。围绕打造好社区平台,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强调,社区建设要以全覆盖、区域化、扁平化、精细化、科学化等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壮大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机制。

去年以来,哈尔滨市“星级和谐社区”建设不但极大改善了社区环境,也涌现出了王殿海、孟宪波等优秀社区工作者。今年 7月4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传承王殿海孟宪波精神,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会,这是该市历史上首次召开的规格高、规模大的社区建设会议。市委书记盖如垠强调,要牢固树立社区管理就是服务群众的理念,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近年来,哈尔滨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点锁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明确了“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打造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的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的现代大都市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的本质就是为民服务”的工作定位,不断推进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投入1.4亿,社区公益用房年内全达标

哈尔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社区公益用房存在危旧房、违章房较多,面积不达标等问题,2006年至2007年,哈尔滨市财政投入8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各区解决了社区无工作用房问题;2008年在6个主城区开展了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哈尔滨市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000万元,各区整合资源、匹配资金超亿元,完成了百个达标建设项目,社区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积由110平方米提高到160平方米。但与先进地区比较,哈尔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渐凸显;新建住宅区提供公益用房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为此,从2009年起,哈尔滨市民政部门实施三年规划,制定了《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规划》,为社区服务与管理构筑基础平台。截至2010年底,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92亿元,社区公益用房达标率由13.5%提高到75%。

今年,哈尔滨市预计投入建设资金1.42亿元,全市主城区129个社区公益用房将全部达标,平均使用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并将社区公益用房配建和供暖费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公益用房得到进一步改善。此外,今年还对社区公益活动项目进行补助,对四星级、五星级社区由市、区按1:1比例,每年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补助,用于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和公益项目建设。

建社区“两委”报酬自然增长机制,解决社区干部成长“瓶颈”问题

近年来,城市基层发生了新的深刻变革,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社区“两委”成员酬劳不符。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以来,哈尔滨市三次提高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正、副职月补贴分别由每月900元和800元提高到了1800元和1500元,并落实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五种保险,调动了广大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今年5月18日,哈尔滨市政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城市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的意见》,今后社区干部补贴每年都会随社会平均工资变化而相应增长。城区社区两委成员生活补贴,由市、区两级政府按照1:1比例承担。

为解决社区干部成长瓶颈问题,哈尔滨市还在今年启动在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机制。今后,在公务员选拔中,同等条件下,有社区工作经历的优先录用。同时,着手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900户设1个岗位,三年内完成招录;工资标准按社区两委副职标准执行,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

社区“人情事”入“格”管理,明年实现全覆盖

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今年7月22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市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意见》,在全市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将社区内细分划“格”,把基层多种资源力量整合入“格”、连格建“网”,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按照计划,今年8月底,城区所有街道和县(市)城关镇各选择1―2个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年底,城区所有社区和县(市)城关镇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2012年6月底,县(市)城镇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力求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

针对老城区难以建设规模较大社区用房的实际,哈尔滨市全面推广千米以上、具有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心社区”模式,功能定位为“十个中心”,即:便民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帮残扶弱中心、慈善互助中心、文体娱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心理辅导中心、学习宣传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大带小、一带多、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延伸服务触角。目前,全市已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中心社区20个。

项目创新性分析

筑牢社会管理基石

社区是社会管理前沿阵地。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筑牢社区这块基石。“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重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哈尔滨市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实行“四个纳入”,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并率先建立社区“两委”报酬自然增长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社会管理之路。这也是民政部在全国推广哈尔滨经验的原因之所在。正如民政部副部长姜力所指出的,未来社区建设要以全覆盖、区域化、扁平化、精细化、科学化等为目标,壮大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机制。

项目实施单位: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

推荐词: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筑牢社区这块基石。哈尔滨市锁定“房子”,实现社区公益用房全达标;抓住“票子”,建立社区“两委”报酬自然增长机制,解决干部成长“瓶颈”问题;紧扣“格子”,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走出了一条社区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上一篇:变革来临,看看市长们都在关注些什么 下一篇:成都:农村产权 维护纳入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