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投”OUT――创投界“洗牌”在即

时间:2022-09-22 03:11:53

近几年来,PE(私募股权基金)、VC(风险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可谓是“风生水起”。由PE、VC推动投资、上市,成为中国民企的明显发展态势。2006年,有86家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筹资额达到440亿美元;2007全年,共有242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高达1048亿美元,创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最好记录,其中,有VC、PE支持的企业为94家。同年,中国创投市场再创新高,投资总额达32亿美元;跨国并购额达187亿美元,PE市场新募资额高达356亿美元。在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知名资本的帮助下,蒙牛、尚德们完成了从名不见经传到明星企业的蜕变,而PE们自然也是赚的盆满钵满。双赢的局面也让PE这个略显生僻的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巨大的利润吸引着人们贪婪的目光。的确,投点钱,一两年、两三年的时间内,几十倍、上百倍的收益就会呈现在眼前,只要不是傻子,谁能无动于衷呢?于是,无数的PE公司成立了,PE的创始人们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手上又抓到了几个可以上市的好项目,仿佛一座金矿已然放在面前,他们要做的只是等待。

然而,美梦总是醒得特别快。

2008年9月,亚洲互动传媒被东京证交所勒令退市。缘由是亚洲互动传媒的会计师事务所AZUSA拒绝为其2007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而背后则是亚洲互动传媒的创始人、CEO崔建平擅自将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宽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的1.069亿人民币定期存款为第三方企业北京海豚科技发展公司的债务做担保。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家漏洞百出的公司在东交所上市的幕后推手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红杉……亚洲互动传媒股价从去年7月中旬最高点的2055日元跌到仅剩5日元,这一价格不足红杉入股时的1/3。更重要的是它们失去了退出平台。红杉投资作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仍持有其9.19%的股份,仅在今年5月卖出了1.34%所持有亚洲互动传媒股份;而包括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NTT移动通讯公司在内的其他十家股东都没有股权转让的历史记录。

2008年3月媒体曝出ITAT的首次上市聆讯被否。ITAT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服装业的新兵成长为拥有几千万会员的企业,曾被视为服装界的“神话”。其“疯长”的传奇让蓝山中国、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著名资本纷至沓来。2008年2月23日,媒体首次对ITAT模式、财务数据和发展前景等提出质疑,随后有关ITAT裁员、管理不善、拖欠工资等一系列问题不绝于耳。随后ITAT即被曝首次上市聆讯被否。据传ITAT对商业模式描述不清,使港交所对其模式产生质疑。2008年8月,《华尔街日报》披露,香港联交所曾收到一封关于ITAT的匿名信,其被举报存在虚增销售数据等不当会计行为。ITAT的老股东美华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陆续卖掉了接近1亿多股股票。蓝山中国也有退出的打算,却为时已晚。

红杉、蓝山中国、鼎晖……这些大牌们的纷纷折戟折射出目前创投界的重重危机。摆在PE们面前的不一定是金矿,它更有可能是海市蜃楼,一着不慎的话,可能没发掘到金矿,自己反被困死在茫茫的沙漠中。

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投资项目纷纷被曝黑幕,而它们的幕后推手,竟不乏那些响当当的PE。什么原因让红杉们马失前蹄?死结在哪里?

首先是企业创始人。创投界的一条铁律就是“投资就是投人”。崔建平擅自挪用公司资金为第三方企业做担保导致亚洲传媒业绩雪崩式下滑;莱斯达创始人私自挪用企业资金在海外自购土地与房产导致企业经营日渐萎靡……企业家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契约精神,同时在中国,违法成本又很低,这就变相鼓励了企业家不去遵守与投资人的“君子协定”。

曾经有人询问过一家企业的老总的动力是什么,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回答居然是“去美国敲一下钟”,当然,这可能只是句玩笑话。但是企业者中拥有这种“短期心态”的人却不在少数,一些企业的创始人抱着套现的目的去做企业,他们不关心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健康的发展,他们通过虚报业绩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忽悠投资人得到不菲的财富。ITAT上市接连被否,没关系,只要个人的利益有了保证,至于企业能不能上市,投资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Who cares?(谁去关心?)

红杉们的重大失误是看错了人,但是这绝不是他们的唯一的失误。

投资前一个必需的程序是进行尽职调查。一个普通的尽职调查,通常需要花费3到6个月时间,必须经过法律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商业尽职调查等等。可实际情况呢?如果翻阅下有关PE的报告,其中有不少这样的字句:“迅速完成尽职调查”,“闪电联姻”,“一个月内结束尽职调查”,被追捧的有些晕眩的老总们傲慢地对尽职调查的时间表提出了限时,PE们为争抢项目也在粗略地调查后草草了事,隐患已经埋下……

如果PE的管理者们能够意识到匆忙下注的风险而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的话,或许他们能够在危机出现前全身而退。有投资基金背景的公司一般都会委派CFO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监管,但是在后期成熟的企业中,投资人的控制力究竟有多大,他们推荐的CFO究竟在实际工作中有没有作用?目前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理论上,企业小到“去银行开设账户”,大到“动用大量资金”都必须得到CFO的同意,但是如果企业高管不按规定来,比如说挪用的公款不从应收账户走,那么法律的明文规定也只是一纸空文。亚洲互动传媒,莱斯达……凡是出现财务造假、资产转移等问题的企业,CFO在企业内部都是形同虚设。PE管理者们迫于各种压力,往往只能对一些明显的漏洞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丧失了话语权的PE们就像是与别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赚了钱,分你一杯羹;亏了的话,对不起,认栽吧。但蒙牛们能有几个呢?

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PE们会对企业的运行管理失去控制?PE们为什么会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是因为创投界出现了“通货膨胀”。

PE、VC近几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掀起阵阵波澜,在帮助一批民企发展壮大的同时自身也是赚的盆满钵满。于是人们眼红了,PE、VC在中国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这些新成立的PE的资金充裕但专业素养不高,他们不熟悉投资业务和风险控制,不懂操作规律和程序,不了解国内外资本市场,不具备丰富的经验……没关系,有钱就行。自己没办法判断投资哪个项目?盯着红杉,盯着高盛,盯着大摩,搞清楚人家谈什么,冲过去进行价格战把项目抢过来!而且也不需要做什么尽职调查,不做投资前审计,不提投资后管理,不做上市可行性分析了,只要能让投资就行!如此草莽、激进的投资行为,既加剧了行业的混乱,也增添了企业的浮躁。同时,专业的PE们也深受其害,它们哪还有半点优势可言?不得已的情况下,专业的PE们也屈服了,也不搞什么调查了,也不提管理了,到底这个项目怎么样,听天由命吧!于是,投资环境被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很多投资人认为过去风险市场资金泛滥,公司估值过高,上市速度过快带来的后果将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坏戏还在后头。

当初被普遍看好的企业落得如此田地,企业创始人,PE管理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管什么企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就看怎么面对它,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包括企业主、PE管理者都选择忽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用“掩饰”代替“解决”,原本很微小的问题日积月累,最终从小“沙砾”滚成了大“雪球”,原本大有前途的企业最终夭折。当企业出现“小沙砾”时,是否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是关系到投资成败的关键环节。

一个接一个失败的案例让PE的日子也不好过,疯狂募集的基金遭遇失败案例后,会无法收到后续资金或无法募集新一期资金。一批PE必然会死掉,另一批PE则会越做越大。这也符合一个真正成熟的市场的内在需求。到时候,市场的供给会发生改变,从而回归理性水平。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具有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坚持投资行业传统价值投资原则,遵循投资行业固有程序和客观规律,并能够理性与魄力并存的PE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地活下来。

可以预见,在目前不利的宏观、微观条件下,创投界的洗牌即将开始。

上一篇:开心网能火多久 下一篇:审批制变核准制千亿产业基金募资难题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