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江浙秋点兵

时间:2022-06-26 04:29:14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排名”显示,江苏地区凭借274.1万载重吨超越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海地区的246.9万吨,排名全国第一。浙江地区造船完工量178.2万载重吨,超越辽宁排名全国第三。

江浙造船,古有传统。

吴越之地,或河道水网密布,或依海而居,船是必需。

三国时期,长三角一带的造船业,已与当时的广州番禺、建安(今福州)温麻并称江南三大造船基地。北宋哲宗时期,温州、宁波、杭州、扬州的造船数量,稳居前十;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等皆成为伊时的造船中心。至元朝,温州与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地 既是著名的港口,又是船舶的主要建造地。元世祖时,征讨爪哇的远洋战船有一部分是温州建造。

至明代,郑和当时率船从太仓刘家港集结出发,出使海外,所有之船,一半出自龙江,而那时的南京城北龙江船厂和太仓刘家港即是当时的造船基地。

近代,洋务运动之际,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彼时的江南制造总局,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船舶企业。

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印发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明确将以上海、南通为主的长江口地区与环渤海湾地区、珠江口地区一道,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

今天,长江入海口的周边,新船坞沿河沿江沿海鳞次栉比。长三角的造船业,红红火火。

造船出口勃兴

2003年是世界船舶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2002年11月13日,载有7.7万吨燃料油的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发生泄漏,对当地渔业、旅游业和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单壳油轮的反思。

国际海事组织随后在2003年公布公约,要求在2010年前淘汰单壳船。这项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将国际造船业推向了高潮。世界上很多船东都抓紧在2010年前,购买符合标准的新船舶。

而在当时,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造船业的迅速发展。

与日本、韩国生产的同型号船只相比,丰富的劳动力及近年来造船技术的提高,使得中国造船,尤其是民资造船的价格对于欧洲的船东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的价格要低10%左右。”江苏一家民营船企的企管科科长说。

另有一点少为外界觉察的是,2003年底,当国际造船业东移,中、日、韩造船业三足鼎立之势渐渐成型之时,中国船舶业的大型央企都开始转攻高技术、大吨位的船,这使得民企有了插入空间,可以去填补欧洲船厂和国有船企不造的船型。

勃兴于2004年的这轮全球造船运动,让中国的民营船企,有了发展契机,而东南沿海的民资,也找到了一个高利润的投资产业。一时之间,民族造船业狂飙突进。

仅仅三年之后的2007年,中国共接获9800万载重吨的新船订单,有六成被民营船厂揽入囊中。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6%、39%和34%。这其中,地方造船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半壁江山。

民资入局

对于民间资本充足的江浙来说,民资不入这场局,似乎不太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江苏全省船舶产业份额中,民营造船占了近八成。江苏能够在上半年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两项上超越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海,靠的皆是民资外资的大手笔。

9月16日,在江苏南通如皋港, 国内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承建的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正式开工。此前,熔盛重工集团刚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下16亿美元的订单,将在2011年前陆续交付12艘40万吨的超大型矿砂运输船(VLOC),创下全球单笔造船订单的最新纪录。

而在浙江,敢为天下先的民资民企,一马当先,纷纷涌入这股造船热潮。

以浙江温台地区为例,船厂总数由2004年的88家上升为2007年的110家;交船总吨数和船舶工业产值分别从2004年的60万吨、3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45万吨、150亿元。

很多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民企也迅速加入造船业的争夺。服装企业庄吉集团,2006年斥资8亿元涉入造船业,2008年10月,将向希腊船东交付一艘3700吨级化学品船。温州民企人民电器,与英国船王格莱格投资公司合作造船,第一批价值2.5亿美元的10艘巨轮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

在舟山,有传言说:“舟山有位老板,拿到造船行业的许可规划后,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就开始在沈家门马峙岛挖大坑,挖出个30万吨级的船坞。然后,凭着这个大坑找合作者,引进了著名的新加坡万邦集团,后者控股合资企业,提供资金、人才,还有最重要的订单。一个大企业就这么建成了。”

事实可能没有传闻这么简单,不过,浙江商人看准机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这场国际船舶制造热潮中,被再一次放大了,事实也确实如此。

2008年4月,台州商业银行临海崇和支行行长王伟杰在苏北响水考察时发现,那里竟聚集了16家台州投资的造船企业,都在一年之间开工,每家占地都在1000亩以上,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数百亿元,远远超过临海本地的造船规模。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表示,2007年,台州船业资本在本地生产万吨轮450条,而全国的产量则高达700多条。仅台州造船业,沉淀的游资至少有200亿。

舟山是浙江造船“四大”基地(舟山、宁波、台州和温州)中的“船老大”,不久前浙江省刚编制完成《浙江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该市入列的项目全是民资造船,其中包括投资38.8亿元的金海湾船业,投资14亿元的太平洋海洋工程。

民资对造船业、修船业的闻风而动,也改变了当地的产业机构。在舟山,2007年造船业产值首次超过水产品加工业,成为舟山工业的“第一支柱”,占其全部工业产值的三成。

从主管浙江省造船业的省经贸委机械行业办了解到,截至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登记在册的造船厂共200多家,全部都是民营企业。而实际数量,可能还不止这200多家。

政府助推

对于这股造船业的热潮,除了客观发展契机,政府的助推,也不可或缺。

有了国防科工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本身的造船传统,在长三角江浙沪三省市相关的十一五规划中,均明确提出要把海洋船舶工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重点建设几个修造船基地,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几大主力船型,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江苏省现任省长罗志军当选第2天,即赴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考察。短短4个月间,先后考察了省内5家主要船舶制造企业。

为支持民营船舶工业的发展,江苏于2006年7月率先推出《江苏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试点办法》。截至2008年7月底,江苏海事局共办理108艘建造中船舶(合同价值230多亿元)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近100亿元。

根据《试点办法》,首次明确提出船舶所有人可以将建造中的船舶作为担保物抵押给抵押权人进行融资。《试点办法细则》正式实施后,江苏公布了第一批抵押融资试点名单,中远川崎、新扬子造船等都在其中。

在浙江舟山,针对当地船舶修造业飞速发展的现状,地方创新以码头、船坞作为抵押物,让码头、船坞等不动产化身“活”资金,方便当地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据舟山市工商局市场合同处负责人介绍,2008年以来,该市共办理码头、船坞抵押登记37件,抵押物价值超过19.8亿元,主债权金额(贷款额)超过11亿元,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为了培育造船业更快发展,舟山市政府专门成立“船舶修造管理服务局”,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浙江的舟山、温州、台州、宁波都怀揣着“大船梦想”,四市都将造船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出台造船业发展规划并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财税减免到用地优先。而四市下属的县里,也纷纷出台地方政策,优惠上再加优惠。

上市热潮

除了政府推手,船企也加大了市场融资的力度。

2007年4月18日,江苏“扬子江船业”在新加坡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江苏民营船企首家上市企业。2007年12月19日,江方造船公司又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有报道称,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等,均有年内上市打算。

对于江苏民营船企的这股上市风潮,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随着江苏造船业的做大做强,对于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江苏民营船企多,手持有效订单充裕,由于船舶工业的资金密集性所限,新兴的民营船企要在银行获得巨额贷款的可能性较小,走上市之路,不失为一个可尝试的办法。二是,民营船企近十年来,虽有骄人业绩,但与“国”字头的企业知名度相比,还很逊色。他们把上市作为建立良好形象的契机。三是,近年来,中国造船业讲防范风险多了、居安思危意识增强了。不少决策者认为,具体说来,产能过剩并没有成为现实。目前手持有效订单充裕,业务饱满,起码最近这三、四年内会发展较好,争取在低谷到来之前,把投资拿回来,再赚一些钱,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实力雄厚了,抗风险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江苏业内人士评价民营船企上市潮时指出,民营船企上市是市场经济资本运作的高层次阶段。资本运作,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民营船企上市之后,应当合理使用资金,精心组织生产经营,无论是上市船企的利益还是股民的期望,均系于上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位于浙江省的中国船舶制造企业扬帆集团也于近日透露,计划明年上半年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H股。

此前以2.5亿美元收购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的少量股份的高盛,今年1月又以5000万美元收购浙江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扬帆集团20%的股权。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资者正在迅速切入中国的民营造船业,这也表明,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优质的民营造船企业。

产业布局有待调整

在长三角的造船业布局模式中,依稀可以看出大致脉络,上海为第一层次,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如豪华游轮、滚装船、液化气船、天然气船、超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等);南通和泰州等地为第二层次,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大中型散货船等大中型、中等技术含量的船舶;扬州、南京(包括镇江)、舟山与台州为第三层次,重点发展渔船、化学品船、中型散货船、中型油船、普通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中型、有特色的船舶;常州、无锡、盐城、温州等为第四层次,重点发展船艇、近海和内河船等小型船舶。

随着国务院于9月16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江浙沪在产业布局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皆将船舶业列为本省市重点发展产业的长三角地区而言,如何处理、布局、升级各省市的重叠船舶产业,也有待于重整。

2003年以来,全球连续五年呈现造船业景气周期,五年的全球经济飞速增长,带动了中国的船舶制造,长三角的造船业也因而风风火火。

然而这一趋势在2008年上半年出现了回调,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量逐渐下降及众多不确定因素,像一片散不开驱不尽的迷雾,摆在长三角造船业面前。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危机 下一篇:开心网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