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变换,轻松“看出”结果

时间:2022-09-22 02:34:44

利用变换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数学变换,能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的问题。下面,笔者用教学中的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妙用圆规变换图形,轻松看出”解题思路

[例1]在ABC中,∠ACB=90°,∠ABC=30°,如图1将ABC绕顶点C顺时针旋转,旋转角为θ(0°

如图2,设AC的中点为E,A1B1的中点为P,AC=a,连接EP。

当?兹= 时,EP的长度最大,最大值为 。

[讲评引导过程]

师:“这个问题,很多同学解决起来没有思路。请问你们的困惑在哪里?”

生:“点E不变,点P变化,想不出变化过程中最大值出现在哪里。”

(看来,学生的问题主要出现运动变化上,不能准确把握变化的特点。)

教师因势利导:“点P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随着ABC绕顶点C顺时针旋转。”

师:“那么,你能否想象出点P运动的轨迹吗?”

生:“以点C为圆心,以CP长为半径的圆。”

学生经过讨论,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因为ABC中∠ABC=30°,P为A1B1的中点,所以CP=AC,以点C为圆心,以CP长为半径的圆能经过A、A1两点。

师:“请用圆规把点P运动的轨迹画出来吧。”(学生画图,如图3。)

师:“你能不能在圆上找到符合要求的点P呢?”

到这里,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轻松了:延长AC,交C于点P1,P运动至P1处,此时EP的长度最大。

[同类变式]如图,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思考:如图4,圆心为0的半圆形纸片在AB,CD之间(包括AB,CD),其直径MN在AB上,MN=8,点P为半圆上一点,设∠MOP=α。

将如图4中的扇形纸片NOP剪掉,使扇形纸片MOP绕点M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

如图5,当α=60°时,求在旋转过程中,点P到CD的最小距离,并请指出旋转角∠BMO的最大值。

[思路分析]

求点P到CD的最小距离比较容易想出,但求旋转角∠BMO的最大值,很多学生不理解是求什么?问题实际上是根据原题中“使扇形纸片MOP绕点M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这个要求提出的。

在本题中,由于MOP为等边三角形,故MO=PO=MP。利用圆规可以作出点O在旋转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如图6辅助线),就不难想出:当扇形OMP旋转到其所在的圆与直线AB相切时,产生∠BMO的最大值,此时∠BMO'为90°。

[教学后记]使用圆规,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旋转问题中某个特殊点的运动轨迹,它以变化的、运动的方式来处理思维上孤立的、离散的问题。很好地领会这种方法,在解题中将会收到奇效,也能有效地发散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应用水平,轻松“看出”解题思路将不是难不可及的事。

二、化简分数,轻松“看出”数字规律

[例2]一组有规律的数■,■,■,■,■,■……第10个数是什么?第n个呢?(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

[课堂教学片段]

经过独立思考,一部分学生有了思路,分组讨论后请学生上讲台讲解交流。

A同学:先看分子1,2,3,4,5,6……,第10个就是10,第n个就是n;再看分母,3=22-1,8=32-1,15=42-1,24=52-1……第10个就应该是112-1,第n个就是(n+1)2-1,所以答案分别是■=■,■。

B同学:分子的规律跟A同学一样,我发现分母中3=1×(1+2),8=2×(2+2),15=3×(3+2),24=4×(4+2),35=5×(5+2)……,所以第10个就是10×(10+2)=120,即■=■,第n个就是■。

教师随口问了一句“还有其他解法吗?”没想到还真有。

C同学站了起来:把第二个及以后的分数分别约分可得:■,■,■,■,■,■……他刚说到这里,教室里已经发出一片“噢”的叫声,很明显分子都是1,分母比第几个数的序号大2,答案分别是■,■。

大家不约而同地为C同学喝彩,因为他经过简单的变形,就轻松地“看出”了这组数字的规律,使解题方法变得十分简洁。

[教学后记]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说:“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笔者暗自庆幸,在学生顺利说出教师预设的两种答案后,没有武断地往下推进――否则,不仅缺少了C同学的妙解,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 下一篇:浅析化学学习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