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带来的“新鲜事”

时间:2022-09-22 01:57:53

从去年10月份起,仙桃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推出一个新栏目:我们家的新鲜事。这是该报当年底全面改版的前奏。这一改,让报纸平添了一抹清丽的亮色。亮色中伴随的一支支拨人心弦的曲音,至今一直穿插在报纸的版面当中,惹得读者侧耳倾听。

“我们家”是一个很小的切入口,但通过它,让读者窥见了大千世界。该栏目所发之文,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贴近人心,带来了连锁效应:报纸好看了,读者喜爱了,记者勤快了,编辑认真了,领导满意了。可以说,这是一家地方党报“走转改”的有益实践。

走——捉来大量鲜活鱼

事例:

从会议和材料中得来的新闻,总难得有那种鲜活的味道。到农村,到企业,到社区,到居民家中,将所见所闻写出来,往往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这几天黄鳝卖到了30元一斤,比去年同期高七八块,但我们家的黄鳝还不急着出货。你问为什么?我们的养殖规模大,等得起更好的价钱。”《养鳝大户的喜乐》这样开头。这几句推心置腹的主人公絮语,是记者跟着养鳝人到鱼池边,边走边与主人聊天时得来的。仙桃市张沟镇被誉为“中国黄鳝之都”,中央、省及市内各种媒体多次报道过,但写渔民利用自身养殖规模大、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点,巧打市场经济杠杆牌,将养殖效益最大化的,则是这篇通讯掘出的新近发生的鲜活新闻。

田头地边,老百姓灵感的火花可以即时暴发,记者也能通过与老百姓的交流,捉来新鲜的“活鱼”。

“‘318’国道可以使太洪菱角成名牌。”菱角,是一种既可供生食也可供熟食的水生蔬菜。由于种植难、产量低、价格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菱角种植在水产品众多的江汉平原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但近年来,长埫口镇太洪村一些农户,通过利用闲置的水面,引进优良品种,精心加以种植,并利用“318”国道穿村而过的交通优势,种出了优质的菱角,卖出了理想的价格,鼓涨了村民的腰包。村支书通过通讯员向记者报料,感觉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一步给该村的菱角种植造势。那天,下着大雨,记者随当地通讯员到该村采访。找村支书谈,找周边农户谈,找到当地投资的企业老板谈,找种植户谈,最后确定写一位菱角种植面积并不大的老农。

为什么写他呢?记者通过反复挖掘,才知道老农是该村第一个种植菱角的农户。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菱角种植才兴起。现在种得最多的农户中种有50亩菱角,而老农却只种有4亩。而且,老农十分健谈,讲当地的小媳妇在国道上卖菱角的小故事绘声绘色,趣味性强,把农民通过菱角种植发家致富的喜悦之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一篇《种菱角过起舒心小日子》的“新鲜事”就这样出来了。不是反复采访,不是深入采访,无论如何,记者也不会想到要写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启示:

新闻要鲜活、生动、活泼。有故事,有情感,说真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把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列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提出要使语言克服“党八股”,一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三是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记者走基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鲜活的素材有了,生动的语言有了,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也水到渠成了。[1]

转——采得百花酿好蜜

事例:

基层党报上的人物,不光要有政治明星、成功人士,也要有普通市民。要通过关注普通市民,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大学生就业难是市民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有社会提供的就业舞台狭窄的问题,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的问题。

大凡听到“殡仪服务”,人们总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可在仙桃市,却出现了一群自愿到殡仪服务中心上班的大学生,而且是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记者得知这一信息后,对她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理,决定一探究竟。

探了,才知道大学生当中当真有一群甘心到这里上班的人。她们所学的专业,完全与“殡仪服务”不沾边。然而,她们带着疑疑惑惑而来,来后却安安心心上班。她们感觉,这种工作,社会需要,老百姓需要,自己也通过诚实努力的劳动,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她们是在该市刚刚推行城区集中统一办丧事的背景下招进来的,主要工作是布置吊唁厅、扎花、主持仪式等。缺少爱心,不懂风俗,文化水平低下还真不行。现在,她们认为,在这一行里干久了,办事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待遇也不差。如果像别的大学生一样,对工作挑挑拣拣,她们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记者与她们差不多是同龄人。采访的时候,双方推心置腹。她们的所思所为,记者得以了解;记者的观念转变,她们心里欣慰。她们留记者体验吃工作餐,殡仪馆的庄重氛围,也没有影响良好的食欲。记者回到后写成《殡仪服务中心的女大学生》,字里行间,跳动着一群女大学生对工作火热的感情。

《家门口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也是写就业问题的。写了一位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回到家门口就业的女工的故事。该新闻对经济形势好转,给市民带来改革开放成果红利的好形势进行了赞扬。

与市民交朋友,成市民知心人,新闻报道就可采得百花酿出好“蜜”。只有好“蜜”,才能香飘万里。

启示:

转作风,有三条路径:一要变换工作路子,在改变原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以群众满不满意、群众喜不喜欢、群众欢不欢迎作为评判宣传工作的标准,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投入新的工作;二要放下记者架子,与基层干部交心、与普通民众共生、与社会进步同声;三要躬下身子,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2]

改——文风清新绿满地

事例:

仙桃日报的“我们家的新鲜事”栏目,隔一天推出一篇。没定框框,没下指标,提倡记者采访写作,欢迎通讯员参与,评分标准略高于一般性新闻。这样的条件,记者和通讯员的写作热情很高,质量也明显高于其他栏目稿件。这些稿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篇幅短。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如《“瞟学”当厨师》,500余字,把一个农村妇女的勤劳聪明表现得活灵活现。

内容实。《摄影万花筒》通过一位摄影人的故事,把摄影行业的进步过程简明叙述出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享受这种变化时的喜悦之情。

选材新。迷上看电影的、享受冬泳之趣的、喜欢骑行的、参与志愿服务的、开瑜珈生活馆的、退休后学电脑坚持写作的、办农机服务公司的、满足两女户幸福生活的,各类人等,都进入了“新鲜事”大观园。

挖掘深。《花木种植让移民有奔头》写的是郧县库区移民到仙桃以后的创业生活。如何让移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好,仙桃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结果是,移居到该市杨林尾镇古阳村的移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在市、镇、村的组织下,他们利用分得的责任田,开展花木种植,并与广州美林花木公司结下联盟,成为该公司的种植基地之一。技术有支持,资金有支助,销售有门路,收入有保障,这与单纯靠政府的资金帮扶更有前途。这篇新闻通过深入挖掘新闻内涵,使新闻跳出常规模式,另辟蹊径,指出移民的发家致富之路还是十分宽广明亮的。离开故土的人们,在新的生活环境里,只要你勤劳智慧,总是可以发家致富的。

文章活。“我们家的新鲜事”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以采访对象自述的口气来写的。讲故事,谈体会,不时透露些农民和市民的小狡黠。别样的文体,别样的故事,别样的理念,别样的智慧,给平时权威、稳重、扎实的传统党报新面孔,带来了清新、生动、亲切的新时代党报风格。[3]

启示:

改文风,是“走转改”的重点。它包括,改虚华之风,改冗长之风,改浅表之风,改媚俗之风。如果在平时的新闻宣传中,都能改变这些不良习气,我们的新闻宣传事业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好的栏目,可以引出好的新闻;好的新闻,可以带出好的作风;好的作风,可以引领新闻宣传向健康有力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注释:

[1]尹汉宁:《我看“走转改”》,《新闻战线》2012年第12期

[2]熊树忾:《转作风的含义》,2011年9月5日求是理论网

[3]王健:《改文风是“走转改”的落脚点》,《新闻战线》2012年第12期

上一篇:互动:让广播节目更生动 下一篇: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