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技术教学与合作学习

时间:2022-09-22 01:08:27

浅论信息技术教学与合作学习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作者把合作学习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那么如何进行合作呢?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如何逐步实施呢?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开展了合作学习的探索,一步一步摸索,一步一步践行。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分组 多元评价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然而合作有何作用呢,正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指出的:“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见,合作蕴含巨大意义,它不仅能发展学生,也能发展教师,更能促进课堂教学。因此笔者把合作学习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然而如何进行合作呢?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如何进行实施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开展了合作学习的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组织,摸索合作学习的过程,探究合作学习的激励评价,一步一步摸索,一步一步践行。

一、进行有效分组,构筑合作基础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I・R・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10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显然,学生在异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势必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才能进行互助合作性学习。所以合作学习的实施必须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在组内有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合作间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看来,科学有效地分组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开展。如何有效地分组呢?笔者作了尝试,为了组内成员间能够合作,组与组间能够公平竞争,同时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等因素的不同,结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统筹安排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组成一组,课堂上的座位也作了调整,中等生和学困生坐在优等生两边,优等生在中间。这样的安排不仅便于生生交流、互助,还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更有助于学困生的“达标”学习,这对优等生来说,帮助他人也是对自我能力的锻炼。在优等生的带动下,各个成员不断进步,整个小组呈现出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形成乐于合作的团队,构筑良好的合作基础,小组间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

在学期初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就安排好学生进行这样的分组,在教学“数据处理”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由于组间同质,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差不多,开始学习时学习进度几乎一致,出现的问题也类似,当学生合作学习计算公式时,就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学困生快速进步,小组任务整体完成,各组的竞争非常激烈,每组的整体成绩排名此起彼伏,学生的合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分工学习你追我赶,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强呢?

二、规范合作活动,保障合作开展

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协作,为了使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规范学生合作学习的活动非常重要。首先,做好小组合理分工工作。为了使小组合作有序开展,每个组设置组长或队长、记录员、发言人、噪声控制员等角色。组长或队长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是小组合作的领头人;发言人负责将小组活动的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或介绍本组的作品,记录员的任务是做好活动记录;噪声控制员是维护本组活动时的纪律,当发言人声音较大或争论较为激烈时,提醒本组成员降低说话的音量,避免对其他小组造成干扰。当然角色可以互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角色不同所担任的责任也不同,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让学生发挥特长,发展潜能。合理的分工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具有一个固定角色,对小组活动的开展担负一定的责任,也使得每个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合作技能得到锻炼,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其次,做好小组活动记录单工作。为了使小组合作有效开展,要求小组的各项活动均进行四项记录:记录小组的分工;记录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发言;记录活动中每人承担的角色;记录各成员在活动中的贡献。通过这样的记录单形式,学生能在记录中了解到活动记录的基本方法、学习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让一些较为内向或不愿意发言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使他们逐步融入到合作中,在合作中学习表达想法,在合作中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笔者根据各小组记录的反馈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动态,在评分的同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只要这两项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得以规范,合作活动才能得到保障,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三、激励多元评价,促进合作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评价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组的评价也是如此,势必影响小组的荣誉,影响合作的积极性,影响合作的持续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如何进行评价呢?考虑到让学生感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成绩和荣誉与小组荣誉是密不可分的。笔者采用了个人成绩和小组整体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也从原来单一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扩展为学习用具的准备、学业情况、记录单情况、助人情况等方面,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方式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扩充为教师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元激励评价。教师评价主要趋向于鼓励性、激励性、表扬性等积极向上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口头语言,可以是眼神肯定,可以是屏幕展播,也可以是小礼品赠送(学生最喜欢的)等,目的是让学生品尝合作的乐趣,激发合作的兴趣,享受合作成果,促使学生喜欢合作,乐于合作,持续合作。对于组间互评、组间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学习,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合作成果或作品,只有这样,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公平对待,学生间的合作才会持续,才能走远。

在“数据处理”教学时,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美化修饰“家庭日常消费”表格并运用公式处理计算出的结果。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本组的任务后,每组的发言人向大家介绍修饰过程及公式的运用,介绍合作中本组最大的收获及宣传勤俭节约口号,再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让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求先指出作品的优点或特点,对于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最后,各小组讨论、投票,选出“最优秀小组”,根据记录单汇总的情况,选出“最佳个人合作奖”,教师为获奖的小组和学生颁奖和加分。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当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的参与度及投入度,多元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合作的持续发展。

几年来,通过对合作学习的探索及研究,笔者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发展有深远影响。然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事,需要教师长期关注与开展,为此,笔者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如既往地践行合作学习,开展合作活动,在合作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合作方法,不断完善合作策略,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刘平平.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伍新春.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牛津小学英语》单元复习课教学探析 下一篇:浅论小学中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