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对“自由”和“规则”的初探

时间:2022-09-22 12:32:59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对“自由”和“规则”的初探

摘 要:儿童成长的环境必须是自由的,生活中自由中的儿童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能从中生出自律、生出秩序,才会拥有某种独特而敏感的能力,才能够建构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就等于没有出生过。但是规则也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规则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在很多人看来,规则和自由是相互抵触、相互抑制的。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再面临的难题。在我看来,规则是自由的保障,是以自由为前提条件的,真正的规则是从自由中走出的。

关键词:区角活动;自由;规则

“自由”、“规则”,这两个矛盾的词能同时存在吗?在幼儿园里,应该给孩子自由,还是让孩子建立规则?为什么我们了解自由与规则的意义,了解规则建立的过程,却仍不能自如的运用呢?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同时又不干涉他成长的自由呢?给孩子执行规则时,究竟应该如何做?初为人师的我曾一度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于是我在班级孩子最喜欢的区角活动进行了一番探究,同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以及所得到的结果:

一、过分强调规则、过多干涉,打击了孩子活动的积极性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老教师总教导我要注意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我也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重要意义,于是我学着扮演好一位严厉的老师角色,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我为孩子制定好一系列规则,让他们严格跟着我的“指挥棒”走,我想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掌控整个活动。

一天,开展区角活动,孩子们玩得正尽兴,我在一旁巡视孩子的表现。突然听见一个叫卖的声音:“快来买书哦!快来买书哦!”我闻声走过去,发现图书区的管理员正拿着书在那儿高声叫卖。我想起,图书区的规则要求不是要安静吗?这个孩子触犯了这条规则,于是我严肃地对他说:“你在这儿大呼小叫什么?图书区是安静的地方,你不知道吗?”孩子低着头委屈地说:“可是我这都没有人来,我想叫小朋友来我这儿看书。”

等孩子说完,我才意识到,现在的图书区确实空无一人,这个管理员是在想办法招揽生意,而没有影响到别人看书。看来,规则有时也要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变通才行。

二、盲目地给孩子自由,导致活动混乱、无法正常开展

有了上一个案例的失败教训,我在反思:我是不是太刻板了?规则也是人定的,它也可以更改、变通啊。从小到大我们就向往自由,不希望别人约束。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需要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游戏。班级开展的区角活动之所以最受孩子们欢迎,最主要就是孩子们能在里面获得自由。如果总是限制这样、要求那样,孩子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我班的孩子很乖、很听话,但他们也很活跃,敢说、敢做。由于活动区的限制,我们只好在区角活动中把孩子分成几组,安排好孩子们到指定的区角去游戏。刚一宣布完规则,几个有个性的孩子就不乐意了,跑到我跟前说:“黄老师,我不想到这个区里去玩。”为了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给孩子自由,这次我答应了这几个孩子的要求,让他们到自己想去的区角进行游戏。这下可不得了,大部分孩子都效仿了起来,也要求要自由选择区角……

怎么办?现在是该选择自由还是用规则约束孩子?有了上一次的前车之鉴,我还是选择给孩子自由,只当尝试一下吧。当我刚一点完头,孩子们立马乱成了一片,大部分孩子立马涌向了最受欢迎的娃娃家和理发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马上发出指令,停止了这个失败的尝试。孩子们都扫兴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本来是想给孩子们自由,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开心,却以相反的结果告终。

三、自由和规则并存才是活动区活动的最好选择

为什么我的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我仔细地查阅相关幼教理论,发现其中蒙台梭利的一些教育理论对我很是受用。蒙台梭利教育中虽然十分重视“纪律”,同时更重视“自由”,她的教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法。她提出:“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但是蒙台梭利的自由性,并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取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对照相关理论仔细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第一个案例中,我过于注重老师的主导地位,过分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没有给孩子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第二个案例,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给予的全是对孩子放纵的自由,没有规则的自由。那怎样才能既让孩子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又要在规则的范围内活动呢?要在有限的活动室内开展自主性区角活动,让孩子们显得既有规则又有自由的选择呢?

我用另一种教育方法对区角活动进行了重新尝试,先让孩子自由选择,当孩子们拥入一个热门的区角时,我不急着草草收场,而是尊重孩子,给他们空间,听听孩子们的看法。“你们全部都挤到这里面来玩,都没有位置了,怎么办啊?”“是我先来的!”“对,谁先来就谁玩?”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位置占满了就不能进来了!”看来,孩子们还真有自己的办法。孩子们的说法提醒了我,采用进区卡制度:每个孩子一张进区卡,每个区角限制进区人数,卡袋插满后表示该区已满,不能再进人,可以考虑选择其他区角进行活动。这样可以将孩子进行分流,让孩子们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和权利。

给孩子们讲清楚了这一规则后,便开始在班上进行尝试。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进区卡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插入该区角的卡袋中。如果一个区的卡袋已经插满,他们就知道去其它区进行选择……老师在充分考虑孩子自由的基础上,让孩子根据一定的规则自选区角进行活动,孩子们都很乐意接受,整个活动看上去井井有条,各区秩序井然。活动区不仅有了规则,又体现了自由!我想:只有自由和规则并存才是区角活动的最好选择,也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也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只有认清了“自由”与“规则”这两个矛盾的辩证与统一,才能更好的发挥它们各自的最大作用。孙瑞雪老师说:“规则,从自由和尊重中走来。”“其实,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还能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惊人的!”后来,我在区角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由与规则并存”的理念,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也是有规则的自由。因此,孩子在这样的区角活动中也是受益匪浅的。

首先,在活动中我慢慢发现,幼儿对自由与规则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有效的规则逐渐建立:他们的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会自觉整理活动区材料,懂得与同伴讨论、合作,学习自己制定规则并正确处理活动中的纠纷等等。有了各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规则的制约,孩子们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宽容、和谐、友好,听到的是商讨的话语,看到的是自由与规则和谐并存的氛围,这一切都有效地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幼儿对自由与规则的理解,促进孩子们在活动区中主动发展。

其次,我认为在区角活动中给予了幼儿良好的环境氛围,还会有另外的收获。因为孩子在长期的自由中遵守规则,便会形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自然。那么在以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一生他都不会忘记。在自由中学会自律,在自律中获得自由。

通过在班级区角活动中对几种教育方法的探索、尝试,我终于明白了:“自由”和“规则”并不是两个绝对的矛盾体,只有很好地掌握好了两者的关系,把两者并存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区角活动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它们是两条平行线,就像辩论赛一样,虽然论点不同,但正反两方都各有道理,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玛利亚・蒙台梭利,刘建芳,邱宏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经典原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07出版).

[2] 孙瑞雪.《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2007-09-17 17:58:37) 转载.

[3] 3edu教育网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秩序性”》(2007-01-27)更新.

上一篇: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学科教师 下一篇:边缘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