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理念在博物馆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2-09-21 11:48:03

公众考古理念在博物馆的实践探讨

【摘要】近年来,公众考古理念逐步得到实践和推广,除了专业的考古学者在对考古学大众化方面做出积极探案外,博物馆也成为公众考古理念实践的重要力量。本文对让公众参与博物馆考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公众考古 博物馆考古 敖汉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历史、文化及文化遗址对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博物馆也因此成为文化旅游中的热点。为适应和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多数博物馆改变传统的以“物”为主的简单、枯燥、单一的展示方式和阐释手段,转而以观众为中心,充分站在观众视角来全盘考虑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设计和公众阐释手段,把考古、历史与公众的心理、观念、情感和需求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

二、公众考古理念的实践

1.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应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文化,强调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意识。英国有位学者提到:“博物馆最值得珍视的资源不是展品,而是观众”。这不仅因为公众的参与能够证明博物馆的存在价值,更因为博物馆作为向公众传递考古、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公众作为文化遗产的享有者和保护者,在博物馆所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生活,开拓的视野,更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和责任。因此,观众才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源泉,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决定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为此,博物馆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牢固树立“观众至上”的观点,建立完善的教育、导览咨询、休闲便民及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和谐、便利的参观环境。由于博物馆的观众是多元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形式和参观目的都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我们也设置了观众留言簿和服务热线,吸取观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观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观众愉悦地参观和学习,全面体现博物馆的优质服务,让观众能高兴来、满意归。

2.开放展示发掘和保护现场

面临着发掘、保护与展示的重大课题,观众也对此充满了好奇心。为满足观众的探知欲,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在发掘和展示中融入公众考古理念,将发掘场景和文物保护场景向公众开放。发掘全程向观众开放,观众既可通过考古工作现场观看考古人员如何清理遗址表面的土层,如何挖出文物,如何对文物进行现场保护,又能通过发掘现场的高清数码录像机将所有细节一一捕捉。通过现场观摩,获得直观感受,初步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程序,感受文物出土的喜悦感和文物保护的迫切感和责任感。在考古发掘后,考古队员也及时在馆内召开发掘成果的新闻会,吸引国内众多媒体的参与,通过媒体向观众传达考古信息和考古成果。

3.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

为让观众初步接触和了解文物保护及修复的相关理念和基本知识,馆内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向观众展示石器、骨器、陶瓷器、铁器、木质文物等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文物信息的采集、凝结物的清理等内容。通过对文物保护修复的现场展示,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

4.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和学生了解历史并开展展览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图片、影像资料的形式通过讲解员的生动描述将文物、历史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让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群众能够免费体验文化的魅力。

三、案例介绍

龙祖玉源粟之乡--神奇的敖汉。敖汉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东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多年的考古资料证明:旱作农业从这里起源,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在这里发光,凤从这里展翅,龙在这里发祥……远古的祖先在这片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探寻、发展的足迹。

敖汉的神奇当属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敖汉境内陆续发现了四千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遗址数量居全国县级之冠。这些遗址包括近万年的小河西文化,8200-7400年的兴隆洼文化,7200-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6700-5000年的红山文化,5000-4500年的小河沿文化,42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3200-2500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些延续发展、没有断层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使中国北方的考古学文化谱系齐全,脉络清晰,让敖汉旗蜚声中外,成了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被学术界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如何更好的对这些古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护、传承工作,是摆在敖汉考古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四、关于今后实践的几点意见和思考

1. 增加体验式的展览活动

敖汉之所以被称为“龙祖玉源地,华夏第一村”,是因为对敖汉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奇特的服饰“蚌裙”和奇特的葬俗“人猪合葬居室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在对兴隆洼文化的宣传展示中,可以根据发掘资料复原八千年前的兴隆洼人生活场景,通过复原的房屋、制陶场面、围猎和用火的一些情景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八千年前古人的衣食住行。即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要增加观众参与体验历史的机会和条件,丰富个体的历史认识与体验。使观众在体验过程中能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并消化理解,通过体验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的热情。或开设“触摸过去”活动,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但每个时期的石器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让观众直接触摸,增强直观感受,并将不同时期的石斧、石刀或磨盘、磨棒放置在一起,让观众亲自触摸感觉它们的不同,直观简单的就能理解每个时期石器的特点并能加以区分。再如模拟考古,在考古发掘中,划出一小块地方,让观众代表在专业考古学者的带领下动手参与体验现场考古,了解基础的考古、文物和保护知识等。或者到遗址实地参观,更是直观的学习,亲身的感知。

2.延伸展览内涵

如定期邀请专家在馆内开设讲座,与学校联合举办夏令营、博物馆修学游活动或举办小讲解员培训班等活动,与电视台合作举办博物馆知识有奖问答亲子活动等等,为观众带来趣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欲。同时,可依据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市场调研和观众意见,有计划地设计和营销旅游纪念品,让纪念品成为文化宣传的一大载体。

3.提升讲解艺术

高水平的讲解可以使陈列增辉,使观众在欣赏展品、增加文物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好的讲解能紧紧围绕展览的整体脉络将考古基础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到讲解词中,对展览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科技成就、经济状况、文化特征、文物概况等都要有所描述,甚至展览中没有出现而又与展览相关的内容也可收录其中。例如在讲解碳化黍和粟的时候,现场只能看到一些黑色的谷粒,应该简要介绍这些碳化谷粒发现的地点、时间、发现过程以及发现它们的意义。如这些碳化粟粒和黍粒发现于敖汉旗兴隆沟遗址,2003年在对遗址采集的土样进行浮选时,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了的植物籽粒,这些籽粒经北京大学、日本和加拿大的权威部门鉴定,是距今8000年的碳化粟粒和黍粒,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粒遗存早了2700多年,由此敖汉被定位为“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敖汉也有了“谷乡”的美誉。碳化粟黍的发现,说明兴隆洼时期已开始少量的种植粟和黍,很难想象敖汉的先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万苦才遴选出了适合人们进食的最佳食物,至今用谷子加工做成的小米饭和黍子磨面做成的粘豆包仍是敖汉最具传统特色的美食。再如讲解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时,可以从兴隆洼文化的原始猪首龙形象讲起,再到赵宝沟文化刻画以猪、鹿、鸟为题材的龙凤纹尊形器,再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让观众清晰的了解到龙文化在敖汉的孕育和发展过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知识也可引入讲解,如有修复痕迹的瓷器,可介绍在文物修复方面的一些知识。如我们馆展出了一批辽代的墓壁画,在讲解壁画的内容和壁画发现的意义时,可穿插讲讲壁画的揭取的过程和保护的一些措施。在讲解中,还可穿插一些故事性的描述,但要时刻坚持以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宗旨,将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宣传教育放在首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由于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选择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要赢得更多观众就必须处处考虑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要,一切服务于观众。

参考文献:

[1] 范星盛,梁超.浅探历史类博物馆讲解工作中的公众考古学实践[J].青年文学家.2010(02):50-54.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电力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 下一篇:余额宝为中国金融改革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