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翊峰] 让梦逆行现实回返

时间:2022-09-21 11:44:33

甫读完高翊峰的长篇新作《幻舱》,好一阵子都觉得自己周围的时间变得软绵绵的,仿佛还沉浸在那个果冻般的、充满球藻、失去时间坐标的地下避难室里。当连报章杂志的日期都被剪下,只能依靠主角手上残存的笔记索求往事记忆,不断询问坏去手表上的指针位置,在这样的空间里,还有什么是可靠的?曾出版过《肉身蛾》、《伤疤引子》、《一公克的忧伤》等短篇小说集,经过了这些被他自诩为“十年练习”的时光,自台湾迁徙北京又返回,高翊峰交出了异于先前作品的长篇小说《幻舱》。他从2007年就有了这本小说的原始构想,在2008年正式启动,到2010年年底定稿完成,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来建构这部作品,而这部《幻舱》所到达的小说世界,是我们未曾想象过的光景……

写作时光之始

“我的第一篇小说是在当兵时写的。”回顾过往的写作历程,高翊峰如此说。当时他还只是个随性写着三四百字短文的普通青年,当过酒保、爵士舞老师的他,原来根本不是个正统文艺青年。当兵无聊,随手拿了部队休息室架上的《悲惨世界》翻翻,才第一次觉得故事好看、有趣,而那一本简易版的《悲惨世界》如今还放在他的书架上。因为念法律出身,属文组,长官要他去参加军中“文艺金像奖”的比赛,他就去写,甚至没有想过自己能不能写小说,躲在冷气房里不用出操,每天只是写,就这样写了一个多月去参赛,便得了首奖回来。

在我眼中总是沉稳、优雅、简直完美无敌的小说家高翊峰,不但是文艺少女们心中的好情人、好丈夫,更是许多年轻写作者仰慕的前辈,偶尔听他随口提起那些浸泡在酒精里的轻狂时光,凌晨四点醉卧街道的冰冷气味,只觉得又是某篇小说的段子,从未把这些和眼前的儒雅型男联想在一起。但他的人生仿佛从那时开始真正启动,高翊峰在退伍之后陆续拿了几个重要的文学奖,也在尔雅出版社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家・这个牢笼》,暂时开启了专心写作之路。因为当时的女友不希望他继续醉醉醒醒的酒保生涯,于是他辞去工作,继续写着仿佛无望的小说,而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有一天竟成为他小说里某部分的重要场景。

直至接到那一通电话。当时在《FHM男人帮》杂志任职的小说家袁哲生,因为在文学奖评审时读过高翊峰的文字,觉得这家伙能写,文字细腻,“就来帮我写吧!”袁哲生简单丢出这么一句话,就此改变了高翊峰之后的路。他们从未谋面过,只单纯靠着文字建立信赖感。高翊峰淡淡地说着这段往事,我相信在此之前他必定也曾向人多次描述起,这位在他人生中无比重要的小说家,而我也毫无理由地明白,高翊峰对年轻写作者总是特别照顾的原因,某部分必定得自袁哲生的真传。那个已过世的作家,写过《送行》、《秀才的手表》等重要作品,拥有温柔笑意和古怪幽默的小说家,不只给了高翊峰一个足以糊口的工作,也就此将他拉进写作的世界里,这一拉,再也离不开了。

盛装灵魂以及梦的容器

仿佛和过去作了彻底的告别,从那一通电话开始,高翊峰的人生就转变了,他真正地踏入了小说的世界,也把他从以前就具备的“多才多艺”的性格发挥到极致。他写专栏、写脚本、写迷你短剧、写广告文案,还写了一部偶像剧(《雪地里的星星》)!更特别的是,他曾经是《野葡萄文学志》(现已停刊)的总编辑,也当过时尚杂志《柯梦波丹》的副总编辑,现在则是《GQ》的副总编辑!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小说家本人却不是那么在意,处女座的他,遇上公事要求完美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那个不断累积、自成一体的小说宇宙。

但仍是忍不住好奇发问:文学杂志和时尚杂志的思考逻辑与操作方式看来大不相同,他是怎么作切换的?对此,高翊峰自有一套优雅的处世哲学:“关键在于读者。”他慢条斯理地说,“这两者都要去思考一件事,读者在哪里?会掏钱买杂志的读者又在哪里?”同样都是读者,在买与不买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当然,能如此精准且快速地抓出重点,是长久的媒体训练所累积出来的经验。十多年都在从事文字工作的他,如今已能在这些角色间自在切换,却依然觉得并非如此轻易:“这些都是使用文字的框架,每次切换都是一次重大的人格分裂。”他如此坦承地形容,“从十二个字的文案到二十万字的小说,中间就是一种承载,他们都是一种‘载具’,需要一个‘内在开关’自由切换,指向任何一个我想要书写的对象。”

高翊峰边说,边伸手轻敲咖啡杯缘,里面的液体轻微摇晃,一如灵感:“只要核心抓对了,那么只需要找到‘适合的容器’,内里便轮到我的拿手好戏了。”我盯着他面前的咖啡杯瞧,写小说不也正是如此吗?再巨大的小说核心或意念,也需要一个适合的容器来盛装,这就各凭本事与技艺了。经过了十年林林总总的书写时光,从台湾写到北京又返回,如今承载了高翊峰写作灵魂以及巨大幻境的容器,是将近十九万字的新作《幻舱》,从短篇跨入长篇领域的这一步,高翊峰一出手便气势惊人,而这不过是他下个十年的开始。

失去坐标的路

做杂志需要和读者交代,写小说却只需要跟“自己”交代,但要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对高翊峰来说,更是件严苛的事。读过《幻舱》的人一定会对小说中所描述的那间“地下避难室”印象深刻,隐身不露面的大楼管理者,刻意被剪裁丢弃的时间坐标,回不了家的怪奇人物流连其中,他们醒醒睡睡,找不到离开这里的方式,生命仿佛也无路可出……

如此压抑、节制,且跳脱于现实之外的场景,投射在作者眼里最原始的雏形究竟从何而来?因为杂志工作的缘故,高翊峰搬离台湾,举家迁徙到北京过生活,虽说着相同的语言,也和工作上的伙伴相处愉快,但生活和熟悉的人事物全部重新大洗牌,以及与台湾自由气氛截然不同的种种落差,关于言论、关于生活、关于“下笔之前该考虑的事情”,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怪兽盘踞在每日行走的高楼围墙之外,只要是稍微细腻敏感的人便能轻易察觉,看不见听不得,可是知道“它”就在那儿,这股氛围让他的内心默默产生了某种无法言说的暗影:“在北京那两年的生活经验对我的写作影响非常大。”高翊峰如此坦言,“一旦察觉到这些事情的人,只要敏锐性够高,光是轻轻touch到边缘一点,都会忍不住毛骨悚然,心里知道在某些细细碎碎的小事上,是有多么大的机械怪兽在背后,才能造成这样子的回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气氛。”

节制、压抑、克制自己,无法爆发的情绪,这些关键词都被高翊峰内化成《幻舱》里某些特殊的感受,也深刻地改变了这本小说的文字质地。人在异乡,与台湾之间的想念距离让压抑变得更重更深,眼前的路失去坐标,始终无法抵达一个确切的定点,仿佛可以藉此读出那个地下避难室的时空形貌,也像极书中人物戴在手腕上一再拿来对时,却始终坏去的那只表。这些或许都是北京生活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说:北京改变了我思考世界的方式,以前在台湾,看世界是一种假想性的方式,可是去到北京,面对从世界各地来的人,却一下子把世界拉近了。”高翊峰说,“而另一层,是关于内在的。处在那个封闭的状态下,让我可以完完全全,用放大镜检视自己。”

检视自己,进而和自己对话,或许是每个小说家一生中必做的功课,并以某种方式将内里的自我拉出,进而体现在文字里。北京提供了小说家高翊峰这样的思考点,拨慢生命里的指针,面对妻子、儿子、往生者……将某些生命里过不去的、无可言说的情感,深深埋在情节和字句里,让《幻舱》载着他们缓缓升空,前往超脱梦境的另外一层。

梦绝非逃避现实的手段

英国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Inception》(台湾译名:全面启动,大陆译名:盗梦空间)里有一桥段:主角的妻子过于眷恋梦境,进而深陷其中不愿回到现实世界,一旦清醒,梦里堆砌的现实便瞬间化为沙之幻影,如梦如幻,似假似真。《幻舱》里充满许多超出现实的情景设定,以及繁复紧密的文字质地,或许会令人联想众多角色皆尽陷梦境之感,但这部十九万字的小说里,除了扉页上来自小说家卡夫卡的引文――“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漫步于梦中,不过只是过去时代的亡灵。”以外,偏偏没有“梦”这个字。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小说家的刻意为之,他操控了“幻舱”里的大量幻境,却不甘于那只是梦的一种,如同主角达利不断书写的笔记本,往事与未来重重交迭,“此刻”仍然正在,不是没有梦的存在,正是因为梦境太过轻易了,绝非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我忍不住又想起好几年前高翊峰初次阅读我的小说的情景,那个生涩的故事里以梦境作为结尾,他留给我这么一句话:“不要用梦来逃避一切”,时过境往,他竟彻底体现了这一句话。

他仍然是那个不回避现实的小说家,相信自己文字里的核心力量,坚定而温柔地,将自己创造出来的场景与人物,稳稳地引领到最后一个字落下。“幻舱”里没有梦境,有的是深埋时间刻度下的力量,小说家高翊峰伸手拨乱指针建构心底寓言,让梦境逆行,让现实悠悠回返其上。

上一篇:[李海鹏] 陌上少年来自迟 下一篇:你吃的是新鲜肉品还是变质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