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缺的康复护理

时间:2022-09-21 11:01:30

肢体残缺的康复护理

[摘要]肢体残缺病人多数在正常劳动,意外事件(如车祸、工作、自然灾害)中突然受伤,创伤后的心理表现为抑郁、愤怒、内疚;因个人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对致残事故,对肇事者,对个人生活、婚姻、工作、前途等有许多考虑。护士要针对病人情况进行安慰、鼓励,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使其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进行各项康复治疗护理工作。使患者早日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自理能力的人。

关键词:残缺疼痛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17-02

1临床资料

本院2003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随访具有完整资料共有107例,其中上肢(指)残缺26例,下肢残缺81例,同时残缺双肢(指)的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7例,女37例。年龄2~63岁,平均32岁。

2康复护理

残缺,也就是截肢,其目的是将已经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和没有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并通过体疗训练和安装假肢,使该残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 疼痛护理

一般情况下创伤后2~3日疼痛即可缓解,5~7日后病人即可适应。疼痛的原因可能是幻觉痛,或残端炎症、血肿、骨质增生、死骨存留、神经瘤等原因所致。如截肢病人往往由于致残的原因,如车祸、意外事故、创伤惊吓、现场血淋淋的场面等而引起恐惧,经常做噩梦,从梦中惊醒,而出现幻觉痛。对于患者的疼痛,护士应在使用技术性镇痛的同时,还要与其进行心理护理,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病人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怀的温暖。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努力使自己置身于病人的位置。不时对病人的耐受力、或病人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加以肯定和赞扬,使病人感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等心理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理疗,或神经封闭等方法,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及安慰剂。如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疼痛可以对症做相应处理。新装假肢出现的残端疼痛,一般通过锻炼,逐渐产生适应,疼痛可自行消失。

2.2 康复训练方法

截肢后康复的目的是尽可能重建丧失的肢体功能,防止或减轻肢体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使手术、假肢装配的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统一过程。

2.2.1 肢体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病情稳定后及早开始残肢的功能锻炼,保持关节功能好,上肢术后1~2天即可离床活动。下肢术后2~3天练习坐起,若全身情况好,术后5~6天可扶拐离床活动。术后7~14天应早期开始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防止关节挛缩畸形,改善残肢关节活动度。指导患者在休息、坐位使患肢处于静止状态,静止时,膝关节应处于直立位,不应处于屈曲位。仰卧时,髋关节尽量处于伸直位。在康复训练中,还要注意维持和发展健全肢体的功能,保持健壮的体魄,以获得最佳功能。鼓励病人勤翻身,每次俯卧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俯卧时在肢部及大腿下放置一枕,嘱病人用力压向枕垫方向,以增强残肢伸肌肌力。残端拆除缝线,伤口甲级愈合后,每日用肥皂水清洗残肢后进行拍打,增强残端的柔韧度,为以后安装假肢做好准备。

2.2.2 辅助用具的使用、训练及护理:肢体残肢的患者对拐杖的使用,应选择合适的拐杖,指导正确用拐,防止跌倒,应先让患者平行杠内进行平位训练,再利用拐杖前后移动训练,利用一只拐杖进行平衡训练,大弯腰训练,方向转换训练,姿态的训练,扶拐坐位起身训练。使用双拐时,步行时的两拐与健足呈三角形,形成三点承重,移乘轮椅时健足先下。

2.2.3 假肢的使用训练和护理。国内假肢情况,装配多在术后3个月左右进行,此时皮肤等软组织已牢固愈合,残端水肿已消退,装合适自己的假肢能适应以后长时间的配载。安装好假肢后,依照假肢的功能进行操纵假肢的训练,循序渐进,由简到繁,持之以恒,反复进行。达到产生应用水平。每日用中性肥皂清洗残肢,但不浸泡,不擦酒精,不涂油,不在残端上贴胶布。残端质地柔软的护袜套,并适当更换,以防假肢磨破皮肤,练习独立假肢装卸。

在生活护理中,安排与病人聊天、阅读、下棋、打扑克、看电视等活动。有条件的可推轮椅或扶持患者外出散步,使其生活内容丰富、充实,转移患者夜间注意力。

3讨论

通过各种正确的康复护理,使肢体残疾的患者缩短疾病的疗程,减轻疾苦,加速肢体康复,最终获得尽可能的生活自立能力,尽快、尽早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们回顾性总结了近7年来肢体残缺患者的康复训练,包括向病人和家属做好宣教和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忧虑及障碍,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通过半年至1年的随访,满意度达100%。

上一篇:急性胰腺炎30例护理体会 下一篇:70例肛瘘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