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双反”法律是武器

时间:2022-09-21 07:23:58

应对“双反”法律是武器

2008年,贸易磨擦的主要特点是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的合并进行,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双重挑战,中国企业的压力越发沉重,重点以是钢铁、纺织品、机电产品和信息产品等。

政府和企业是应诉主体

反补贴调查,涉及到国家宏观和微观政策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情报和社会情报,因此,应对反补贴调查,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个案的立场上,更多的应该站在国家产业政策,乃至国家安全的高度,去应对每一次反补贴调查。

在这里,我们要告诫企业的是:企业不是法律专家,对补贴这一概念和反补贴调查的理解往往是错误的,在看待有关问题时会更多的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反补贴时要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的协调,保持政府和企业答卷的一致性。如果企业答卷和政府答卷不一致,外国调查机关肯定会依赖政府答卷进行裁决,而不是企业答卷。在外国调查机关的眼里,中国政府的信任度要远远高于企业。在反补贴应对中,政府和企业都是应诉主体,政府和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会被要求互相印。因此,加强与进出口商会、行业组织沟通,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补贴项目在该行业的执行状况,也可以对企业提供的部分信息进行核对。

收集证明材料确保信息准确

应对反补贴收集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在反补贴答卷中,涉及很多与数据有关的信息,应当注意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以确定相关信息的来源。尤其是涉及数据的信息,应该在信息收集的同时,也一并收集证明材料,一则确保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二则也以备核查中被要求查证。

提供政策法规要有选择性。中国的法律法规加上政策数量非常巨大,往往针对同一个事项,在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提供相关的政策法规时,不能求穷尽,而是必须有所选择。

同时,提供英文版的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同样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所涉及内容也基本相似,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应优先提供具有英文版本的法规。因为英文版本,多数属于较公开的法律法规,调查方也可能已经获知。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重要的应诉工作中。

做足功课重在细节

在WTO规则中,反补贴措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反补贴与产业安全紧密相联,尤其是针对出口补贴的反补贴与产业安全更是息息相关。可见仔细做好每份相关文件是打赢关司的第一步。

首先是,重点项目文件包重点制作。每一反补贴调查,会涉及众多项目,而核查时间有限,调查机关不可能每个项目都核查,因此,核查文件包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而应针对重点项目。

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做到:挤牙膏式回答。即问什么答什么,不详细阐述深入回答。尤其不要主动谈论与本案无关的情况;不清楚不答。对于不清楚的问题,不急于回答,不要凭自己的理解去推测答案,可以在询问律师后再进行回答,或者查证后再回答;小范围讨论。因为核查官带有翻译,或者核查官员其中本身中可能就有懂中文的,因此讨论时,应尽量小范围进行,避免被对方听见。

避免误解。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在核查时候,要尽可能的予以澄清,避免误解。比如,外国政府对中国种类繁多的特定区域不是很理解,需要一一进行解释,让他们清楚什么是经济特区,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工业区、保税区;内资企业是否与同区域的外资企业享受同样的税收减免优惠视开发区的性质及地方政府的规定而不同等等。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补贴作为一种相对更为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将会更加被世界各国关注,反补贴的力度将会更强,各国反补贴的法律、法规将会更完善。处于WTO“后过渡时期”的中国,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反补贴,这就需要更多的企业学会拿起法律这一武器,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的产业安全。

上一篇:贸易壁垒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下一篇:知识产权企业自保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