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21 06:27: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策略分析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不仅会造成鸡只死亡,还有可能传染给其他牲畜,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针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和相关的防治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潜在危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3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26-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被称为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坏,主要发生在雏鸡群中。法氏囊病毒能够破坏疫苗免疫效果,极易造成禽类的大量死亡,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对其防治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切实保障养鸡业的稳定发展。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

1.1 宿主范围的扩大

由于法氏囊病毒的强传染性,其宿主已经不再仅限于鸡这一种禽类,除鸡之外,鸭、鹅均可自然感染法氏囊病毒,成为病毒的携带者,给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更大的威胁。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在对IBD暴发地区的鸡舍附近麻雀和粉甲虫的检测中也分离到了法氏囊病毒[1] 。

2.2 混合感染增加间接损失

IBD 发病时,常与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并发感染,加速鸡群死亡率的上升。此外,一旦鸡感染了IBDV,其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被破坏,造成免疫系统抑制,即便治疗后痊愈,之后的免疫反应能力也会降低,易造成免疫失败。

2.3 对外界人畜安全构成威胁

由于病鸡体内的病毒主要存在于鸡粪便之中,因而其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同时,由于降水或是自然消解,粪便中的病毒还可以通过污染饮水、用具、养殖人员等进行间接性的传播感染。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养殖户认识不足,偏向于使用强毒力疫苗,致使病毒长期存留于鸡舍之中,造成鸡舍的污染,使更多的鸡群被感染。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策略

2.1 加强饲养管理

由上述可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对于疫苗具有较强抵抗力,可以长期存在于鸡舍之中。因此,要采取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即要求要对环境、用具、鸡舍彻底消毒,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科学处理病死鸡、鸡粪等废弃物,尤其要加强日常消毒。因雏鸡更容易被感染,因此,在育雏期间一定要搞好隔离饲养和消毒工作[2]。

2.2 科学免疫接种

2.2.1 严格疫苗使用技术 在同一批鸡中,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特点、饲养条件、鸡群状况和鸡只母源抗体水平进行考虑,尤其要确定首免日龄。如果雏鸡来源复杂或对种鸡免疫情况不了解,其母源抗体一般偏低或不整齐,加上雏鸡免疫采用饮水方法,很易造成雏鸡群内抗体水平不一,抗感染能力不强,此时可适当提前免疫,最好配用灭活疫苗。严重污染区及该病多发区的雏鸡可直接使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

2.2.2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订免疫程序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疫情状况、饲养条件、疫苗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以便在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及疫苗后,能够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之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为鸡群接种IBD疫苗,正是传染性法氏囊免疫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3 加强药物治疗

关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病鸡发病早期,可对其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同时在饮水中投放黄芪多糖和抗生素,之后再用中等毒力疫苗对鸡进行主动免疫。实践证明,采用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在发病初期时,针对发病鸡进行逐只注射治疗,效果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发病后期不宜再注射卵黄抗体,可选用黄芪多糖等相应中药配合治疗。

3 小结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于其潜伏周期短、传染性强、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成为养鸡业中的一大障碍,同时也对人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要注意从科学管理、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几个方面加强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工作,降低其潜在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胡文彦,马 莉,李艳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3(1):51-53.

[2] 方本红.浅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4):60.

上一篇:新清平猪与巴克夏猪杂交后代肉质性状研究 下一篇:家兔球虫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