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研究

时间:2022-09-21 05:25:37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仪行平扫加增强扫描。 结果 20例AD(主动脉夹层患者)按DeBakey分类法分为DeBakey 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6例。按照Stanford分型法为A型6例、B型14例。“双腔主动脉”即真腔和假腔是AD诊断的主要和直接征象:双源CTA对AD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4例患者假腔内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假腔内的充盈缺损。 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提供了更有利的指导依据,操作简单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 R543.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095-03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也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发病突然,病情较复杂,症状缺乏特异性[1]。近年来,双源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成为主动脉夹层检查的首选方法。双源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容积扫描,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2],及时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对患者的救治及预后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双源CT 平扫及血管造影(CTA)扫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伴有急性炎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及碘造影剂过敏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0岁,平均(52.6±8.3)岁。以突发性胸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9例。少数患者有心衰、晕厥。12例没有明显自觉症状,12例有高血压病史,8例合并心包、胸腔积液。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仪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方2~3 cm 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下2 cm 处,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 mm,螺距1.2,矩阵512×512,增强用经右侧肘正中静脉以3.5 mL/s的速度团注碘佛醇(320 mgI/mL)80~100 mL,管电压120 kV,电流110 mA,行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扫描注药后延时25 s行动脉期扫描,55 s行静脉期扫描,利用原始图像数据在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图像后处理。

2结果

2.1 分型

DeBaKey分型:I型,起自升主动脉近端延伸至降主动脉;Ⅱ型,起自升主动脉止于无名动脉,降主动脉不受累;Ⅲ型,起自主动脉弓降交界部延伸至腹主动脉,升主动脉不受累。20例AD按DeBakey分类法分为DeBakey I型2例、Ⅱ型2例、Ⅲ型16例。按照Stanford分型法为A型6例、B型14例。

2.2 “双腔主动脉”即真腔和假腔是AD诊断的主要和直接征象

双源CTA对AD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CTA可以显示主动脉扩张和呈双腔主动脉,假腔大于真腔,且呈螺旋撕裂位于真腔任何方位。内膜瓣于真、假腔间呈线状、S形或弧形弯曲突向假腔,个别呈“V”形。12例患者的内膜瓣已经累及头臂动脉;累及腹腔干动脉和髂总动脉6例;累及左肾动脉6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14例。结合横轴位、MPR 及CPR重建图像,双源CTA对内膜破口有较高的显示率95%(19/20),破口多呈喇叭口状,表现为低密度内膜片的连续性中断,内膜片移位。内膜破口多数位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近端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处,但也可以发生在主动脉其他部位。4例患者假腔内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假腔内的充盈缺损。20例主动脉夹层分型及病变的CT表现见表1、图1、2。

3讨论

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高速高压的血流漏入裂口,将管壁剥离形成壁内瘤腔[3]。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剧烈胸痛,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药物不能缓解,常伴有各种压迫症状、胸腔积液等[4]。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妊娠、高血压、马凡综合征等密切相关。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后48 h内病死率达36%~71%[5]。常用的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方法有B超、CTA及MRA、DSA等。但B超检查图像缺乏直观性,MRA虽然可明确真假腔的走行及破裂口的位置,但检查时间长,禁用于心脏起搏器者,对各种运动伪影较大。DSA属有创检查,对不为造影充盈的假腔难以观察,术中患者造影剂使用量、患者及术者接受放射线量较大、费用高,难以显示附壁血栓以及动脉内膜的变化[6-8]。

双源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时间/空间分辨率高,重建出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任意方向的后处理显示,重建出的MPR、CPR、MIP及VR等图像与原始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可对病变进行多方面分析[9]。MPR图像对主动脉夹层范围、内膜撕裂口、血栓等显示具有较重要的价值,能够全面地显示真腔、假腔,破裂口位置、内膜片形态、受累血管分支、附壁血栓、血管周围关系及支架情况等,为临床及时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10]。

主动脉夹层双源CTA的主要特征为:平扫可显示夹层处主动脉增粗、形态异常、内膜钙化内移等直接征象及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间接征象。增强扫描可见撕裂内膜片和真假两腔形成。其中主动脉夹层在双源CT扫描中的直接征象是被内膜片分隔的两个或多个血管腔,即真腔及假腔,本组显示率达100%,真假腔之间的交通即破口,可为单个或多个[11-14]。

综上,双源CT血管造影术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依据,操作简单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信息支持,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印隆林,杨志刚,陈加源,等.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放射学实践,2012,27(4):406-410.

[2] 张宗,刘文军,刘克平.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10(26):88-90.

[3] 姚传顺,刘金有,杨世喜,等. 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2):71-74.

[4] 邹亚毅,阮兵,梁汉欢,等.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7.

[5] 史恒瑞,赵建民.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7):93-94.

[6] 楚延清. 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2,32(10):98-99.

[7] 孟波. 64排螺旋CT 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 1336-1338.

[8] 梁晓辉,杨庆艳 ,汪红梅,等. 64排螺旋CT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 黑龙江医学,2008,32(7):492-494.

[9] 邹红群,李全康,李松,等.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301-302.

[10] 陈强,郑春辉,喻晓明,等. 64排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89-90.

[11] 曾蕾,李胜,陈玉峰,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 西部医学,2010,22(6):1091-1092.

[12] 解骞,傅爱燕,吴忠伟,等. 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J]. 工企医刊,2009,22(4):6-7.

[13] 林红东,周玉祥,肖俊强. 主动脉夹层64 螺旋CT的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2013,24(7):995-996.

[14] 蓝开发,陈恩明,李传旺,等.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5):103-104.

(收稿日期:2014-01-07)

上一篇: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下一篇: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预防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