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的植物大迁徙:“海上长城”移动背后的预言

时间:2022-09-21 04:39:38

红树林的植物大迁徙:“海上长城”移动背后的预言

因为红树林强大的抗台防洪功能,它又被称为“海上长城”。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有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的红树林正一路向北,进行着一场罕见的“植物大迁徙”,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迁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让世人忧心忡忡的大预言。

红树是一种植物,因其体内富含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植物单宁(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植物的内部呈现为红色而得名。这种诞生于人类出现之前的古老植物,当它们结集成林之后,便拥有了强大的抗台防洪功能,它们守护着沿海的堤岸,阻挡无数的台风和海啸的袭击,被生活在海岸线上的人们称为“海上长城”。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原本只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上长城”,现在正向北进行着一场“植物大迁徙”――红树林是喜热型植物群落,正常情况下是无法存活于高纬度低温地区。

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核心研究员(PI),华裔科学家唐剑武教授近日在接受《环球人文地理》采访时表示,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是红树林北移的科学依据。过去100年里,地球表面温度大约升高了0.7℃,这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前所未有的事,生物进化的脚步跟不上气候变化,这就意味着许多物种将面临着生死关头……

植物也会迁徙

从白垩纪开始,持续7000万年的奇迹

红树植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可以远溯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生物学家在美国东部考察时,就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红树植物化石。

关于红树林植物的这次大迁徙,长期从事红树植物研究的中山大学彭逸生博士援引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向本刊记者描述了中国红树植物这一时期的行踪:在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冷时期,高纬度地区的红树植物逐年萎缩并且消亡,而在气候更暖和的低纬度地区,红树植物得以幸存并继续繁衍壮大。

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由于地球大暖期来临,中国红树林形成了当前红树植物自然分布格局:从最南端的海南省三亚市到最北端的福建省福鼎市,其间涵括了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和澳门7个省份。

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副主席王文卿教授等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我国境内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至少生存着2300种以上的生物,其中有55种大型藻类、96种浮游植物、26种浮游动物、300种底栖动物、142种昆虫、10种哺乳动物和7种爬行动物以及其他种类的生物。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多的“臣民”,红树林仍然没有忘记迁徙。

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红树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植物自身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许多红树植物具备了“胎生”功能――意思就是,“胎生”的幼苗脱落母体后,能在海上漂浮多日乃至数月,一旦遇到合适的位置,其尖细的顶端就会插入土中,迅速变成新的幼树植株。

奇特的植物迁徙就这样不间断地发生着,在红树林生长区域随处可见: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雷州市附城镇林业站管理员林育进从1997年开始进入保护区工作,当时,为了方便在滩涂地上行走,他在红树林保护区的临海滩涂上垫了一层砖。十多年后的今天,他找到淹没在淤泥之下的砖块,发现红树林早已向大海迈进了十多米的距离。深圳湾福田的红树林,其胎生的种子甚至飘洋过海,到了海对岸的香港米铺安了家……

向北,再向北

中国“海上长城”正在移动

科考发现,一些红树植物深入地下根须长度近乎等同于树干的长度。但这还不够,大量在地面的支柱根或弯曲,或交错,它们一起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地,涌入的浪潮受到这些根须梳理,又流回低位,与正在流入的浪潮形成对流,有效减缓浪潮冲刷的力度和速度,还能让海水中的杂质更好地淤积在根部。高3米以上、覆盖度80%以上的红树林,能减缓潮水流速7倍以上;高0.6米以上、覆盖度60%的红树林,能减缓潮水流速1倍以上。这强大的抗台防洪功能,为红树林赢来了“海上长城”的美誉。

长城是固若磐石的,但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竟然发现这“海上长城”正在移动,这一切,是从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那场令人至今心有余悸的“八一台风”开始的。

1956年8月1日,浙江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强的台风袭击,全省有4925人罹难。抗台防洪,被摆上中国执政层面更为重要的位置,也直接造成了1957年红树林向浙江境内移植的高潮。当时,浙江最南部的温州地区,从鳌江、飞云江、瓯江到乐清湾全都从福建引种了秋茄(红树林植物中的常见品种)。

红树林是喜热型植物群落,气温是影响它们生长最关键的因子,植株高度、生长速度、种类多样性等会随着纬度升高和气温降低而递减,甚至死亡。在福建,它们可以长到5米以上,在更南端的广东和海南,红树植物可以高达十多米,而到了浙江后,最高不过3米,并且幼苗成活率明显极低……尽管当地政府部门虽然对红树林表示出重视的姿态,此后还进行了几次移植,但红树林依旧长势不佳,随着时光推移,渐渐被遗忘……

被遗忘不等于被掩埋。2003年,泰国红树林专家披猜•宋成教授应邀来浙江乐清湾西门岛考察,非常意外地发现了当年仅存下来的一片红树林。经历了他乡的风霜,这片红树林顽强地活下来,而且代代传承,这群当年营养不良的“外来者”,似乎已经真正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这个发现很快引起了科学界重视。研究表明,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植物也会对环境产生依赖性。红树林的生长,受气温、波浪、盐度、潮汐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红树植物就无法按照既定的方式来获得能量,面临的只能是改变,或者死亡――于是,专家们得出结论,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正在改变,红树林正随着中国气候的变暖脚步,一路向北开拓它们的“疆土”,或者说,它们正借助这暖流,进行着一次庞大规模的“植物迁徙”……

红树林的大预言

“假如有一天,漠河也像海南岛那么热……”

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核心研究员、原籍温州的华裔科学家唐剑武教授长期从事生态学和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他认为适合低纬度生长的红树植物跨越性地在温州存活,也就是这种异常的“迁徙”,全球气温变暖是其科学依据。

自然界的结构,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律,所有生物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都有其内在理由,都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进化。过去100年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7℃。从地球发展的几十亿年历史来看,如此短期内快速变暖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可以用各种手段来降温,但大部分的物种无法适应如此之快的气候变化,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

浙江温州和福建的环境大体相似,但气温偏低。当气温升高,对红树植物在温州落脚无疑是个好消息,而人工移植红树植物,是让它们提前获得耐寒驯化,从而更快地随着环境进入进化阶段。

从理论上讲,它们可能随着温度变化继续北移,但唐剑武教授推断,更可能的结果是,它们还是会在不远处停下脚步。“假如温度再继续升高,假如有一天中国最冷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的漠河温度变得和海南岛不相上下,从气温的角度对红树植物的生存或许不会有问题,但未必会是红树植物的家园,因为当地的土壤、水、空气等因子的结构未必适合它们,当地的固有植物也会排挤它们。”

不过,更有地理学者认为,红树林迁徙的这种现象,更像是一个大预言:它每向北迁徙了一步,就表明气温又异常变化了一步。气温增高,冰川融化,低纬度区域的海平面升高等温室效应,已经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

上一篇:猎风远去:现代狩猎大调查 下一篇:阳光下的“喧哗”与“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