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人生从这里起步

时间:2022-09-21 03:49:26

这是50年前最初的起步。1965年,一粒种子栽下。镇江城东,红星大队的一间大队用房里,一个单班复式教学的小学耕读班成立了。

50年来,教址三迁,从一间教室变成四间教室,终至东晋古城遗址“晋陵城”侧,新建校园;50年来,从一位民办教师呕心沥血,到公办教师增派,如今教职工队伍近百;50年来,从耕读班成长为红星小学,至润州实验小学,终成今日之京口实小。

这是50年后又一次起步。历史汇成年轮,年轮凝聚精神。融入血脉的“和美”校训已然清晰,召唤梦想的和美人生再次起航。

一、 行于和而达于美

远在20世纪60年代,解决农村初等教育盲区是中国乡村首要的文化任务。红星大队的耕读班上,曾经的民办教师走进唯一的教室,面对的是从田边地头走来的社员,施教的是有大有小的学生。复式教学,他必须做到井然有序,和而不同。

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镇江城的东面,曾经的农村建起了大片城市居民小区,耕读班也已成长为红星小学。这时候的老师们,面对的是城里的孩子、农村的娃,同在一所学校求知进学,尊重差异,他们必须做到齐学并进,和而不同。

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教育体制改革正当其时,红星小学发展为润州实小。时任校领导们,面对的是民办、公办教师齐聚,老学校理念犹存,新师范教风初起。兼容并蓄,他们必须做到优教乐群,和而不同。

于是,一路走来,虽然并未正式提起,因为不同而求和,却又因和而存不同,实践中,和的精神、和的理念,包括做和和美美一家人的愿望,就这么成为所有实小人一种朴实的工作愿望、生活愿景,在一年年时间流逝,在一代代教师接力中,生根、萌芽、生长、壮大。

于是,践行于和,终达于美。在这所小学校的一步步成长中,历史的轨迹上,和与美慢慢浮现。

(一) 今日的京口实小,和于校,美在白墙黛瓦、红窗绿廊

20世纪60年代,学校迁址新建;80年代,校舍改建;至2012年,学校校安工程全面竣工。这已不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园,而是融入各类文化因子,蕴含丰厚教育意义的一道风景。

走进校园,白墙黛瓦,红窗绿廊,环境优美,“一廊、二馆,三场”,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通往教学区的主走廊是“一廊”,是学生们展示才艺的天堂。学生参加名段表演获奖剧照、丰富多彩的书画、剪纸、小制作……一幅幅作品闪耀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幅幅图片勾起了学生记忆深处洋溢的快乐体验!东楼梯读书墙,中楼梯习惯墙,西楼梯科技墙,清新淡雅的手绘画和句句警示自勉的名言名句,时时净化学生的心灵。

京剧馆和艺体馆是“二馆”。“唱演品做校园展技,生旦净丑人才辈出”,京剧馆内古色古香,小型舞台设计别致,现代化电子触摸屏可以了解京剧相关知识。这里可以容纳百号人,是学校开展京剧特色活动、展示孩子才艺的重要场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撒满孩子们与教练辛勤的汗水的艺术体操馆,面积达五百平方米,是一个可以承办省比赛的标准场馆。在这里,学校的孩子们以坚强的意志在艺术体操的路上一路拼搏,一路前行。

文化广场、运动广场和休闲广场是“三场”。文化广场中,一面大鼓有“和美”校训,四面小鼓是“求真、向善、修能、尽美”和美娃娃形象。运动广场上,标着数字的砖块下面珍藏着历届毕业学生的留言。休闲广场内,三棵杨树象征友谊、文明的传递,代表进取、乐观、合作的精神。在这里,或对话、辩论、演讲、联欢或安置棋社,布置书画,摆放琴凳,栽花养鱼。

(二) 今日的京口实小,和于人,美在凝心聚力、强师铸魂

在学校,能影响发展的灵魂就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海纳百川是教师队伍发展轨迹,兼容并蓄是学校管理日常主张。这是历史的必然,亦是理念的彰显。

兼容并蓄因为和而不同。卷入式管理让不同的教师共同参与到管理中来,发挥所长,为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努力,正所谓倾听不同以求大同。分层发展打造教师成长模式。网上读书PK、读书沙龙会滋养教师灵魂定神,青蓝工程、希望工程、名师工程引导教师发展方向,“6+1”培养推动教师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还有“走十进百”开放式教师培训,名校参观,留下一个个学习反思的身影;专家讲学,零距离的名师接触一次次开阔教师们的视野。

个性成长源于和而不同。教师的课堂实践,有和美课堂校本化模式建构研讨论坛,自己有思辨,专家有引导。教师课前备课,是教研组级“资源化+个性化”模式,共创、共研、共进,却形成个性化教案、个性化教学。于是,平凡的每一节课,都如鲜花般烂漫,大家不同,自成风景。

如今,以“爱心、阳光、书香、智慧”为主要特征的和美教师团队已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脊梁。学校师德师风测评满意率95%;受到校、区、市以上表彰优秀教师的占90%。教师每学年度精读16本书,教师获奖层次、篇数连连攀升;教师立项课题和研究专题占100%;本科学历提升至75%;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提升至33%。

(三) 今日的京口实小,和于本,美在快乐成长、育才培英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学校的本,就在于一批批孩子来这里学习成长。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也都需要同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教育之本。

于是,有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构建类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差异,尊重个性选择,却又以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与创造,各层次的学生潜力才能得以发展,素养得以提高,实践锻炼的意识与机会得以保证为核心,因材施教,整合协同,方能和谐发展,成人之美。

于是,有了课程德育五大领域专题,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生成;京剧资源融入学科,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拓展;校本特色必修课程,丰盈学生人生色彩;社团超市选修课程,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自主式体验;阳光体育活动课程,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眼界;京剧、艺术体操、机器人三大传统特色精品课程,更让孩子们在各类竞赛活动中频频蟾宫折桂,成为区域内耀眼的小明星。

上一篇:贵州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班级故事: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