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时间:2022-09-21 03:45:04

试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但在“硬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其“软实力”却仍然相差甚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旧十分有限。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建构的重要意义何在,当前建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着力点在哪里,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索。

【关键词】中国 国际话语权 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其国际话语权十分有限,以致于在“人权”、“民主”等多个方面常常遭到西方强势话语的攻击,一些有关中国的新闻舆论制高点也常被他们占领。因此,研究当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质上不是一种“权利”(right),而是“权力”(power)。一方面,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中拥有的表决权、决定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指一国通过其国际地位、实力强弱和国家形象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简单说来,国际话语权就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对于国际舆论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以及对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掌控和维系能力。

国际话语权既包含设置国际议程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也包括对舆论的掌控和对价值理念的贡献等方面的能力。一国国际话语权的大小,与其综合实力的强弱密切相关。通过构建、掌握国际话语权,利用话语权优势就能按自己的利益和标准以及按自己的“话语”定义国际事务、事件,对事务的是非曲直按自己的观点、利益和逻辑作解释、评议和裁决,从而获得在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动权。①只有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才能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进而赢得国内事件和国际事务的参与和决定权。

二、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步伐的加快,如何建构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而掌握主动权和决定权,这不仅是国家话语权现状与综合国力极端不对称的现实需求,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的正当诉求。

1、建构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现状与综合国力极端不对称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软实力”还有限,掌握的国际话语权与自身国际地位仍然十分不相称。

西方凭借其强大的话语霸权,在“人权”、民主、宗教以及等方面对中国构建议题、反复评判、颐指气使,常常形成对我国不利的国际氛围,在国际舆论中使我们陷于被动和无力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与自身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目前,中文信息在国际新闻市场上占的比重还非常低,仅有5%左右,这就使来自中国的声音湮没在海量的西方话语之中。为此,应该认清现实,加紧构建国际话语权,使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逐渐与自身综合实力相称。

2、建构国际话语权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和有意歪曲,逐渐让西方民众形成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板印象,同时产生对中国的误读和偏见。除此之外,标榜“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也造成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不了解,形成对中国的认知逆差。对中国的不了解和既有偏见,造成了强烈的不信任和误解。在西方媒体营造的“国际舆论”面前,中国辩解的声音自然会被淹没、被忽略,甚至被嘲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觉醒和复兴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敏感的神经,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强大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会不会施行霸权主义,会不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威胁,各种质疑和诘难自然纷至沓来。

3、建构国际话语权是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的正当诉求

国际话语权是以“硬实力”为基础和前提的,反过来,掌握了话语权也能为“硬实力”的提升和巩固提供支撑。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所掌握的话语权十分有限,有时甚至还不及一些欧洲小国。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并没有阻止西方国家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政策,因为世界贸易组织中拥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传统发达国家;国际人权组织并不在意中国在人权方面的重大进步,依然每年都将中国的人权问题反复评判,因为国际人权组织本身就是西方价值观念的嫡系子孙。②

话语权所代表和反映的已不仅仅是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问题,实质上是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经把中国与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第二大国,国土面积第三大国,世界少不了中国,而中国也不能离开世界而独立生存、发展。随着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和国家利益在全球的延伸,掌握国际话语权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三、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着力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教授刘笑盈曾提出,随着中国“硬实力”的迅速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要准备迎接“中国的话语权时代”到来。如何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切实扭转中国国际话语权匮乏的局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1、转变心态,树立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的高度自信

近代以来的中国,曾长期备受欺凌,这客观上给国人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自卑情结,他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对于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道路缺乏自信心。在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过程中,自信心不可缺少。如果没有“自信的中国”、“自信的中国人”,那么在国际上就没有真正的底气,就始终会缺乏“话语自信”。

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基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作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向心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这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而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国用三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取得了西方社会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这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因此更应该从中找到自信。但“暴发户式”的信心膨胀也不是建立自信的标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从精神上、心态上让“中国人站立起来”,是怀揣一份大国气度,体现一种冷静成熟。

2、聚力发展,夯实话语权构建和提升的实力基础

国际话语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软实力”,其基础是由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永远左右着国际社会中该国家的席位和影响力,③也就决定着该国掌握话语权的强弱。

西方发达世界拥有强势的国际话语权,与其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强大的经济等硬实力基础,建构有利于自己的话语工具和话语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宣扬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其他国家民众的思想中,从而掌握话语权。

就拿中国来说,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上动辄就备受欺凌,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很难保证,更别提掌握国际话语权。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要求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却遭到了无理的拒绝。因为“弱国无外交”,没有过硬的实力,自然会被轻视。但在今天,有着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支撑的中国在“黄岩岛”和“”事件上都保持着很强的底气,使日本、菲律宾等心怀不轨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虽然中国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结构不合理等多种问题。因此,中国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仍然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此促使中国真正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为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实力基础。

3、主动作为,构建独特并被广泛接受的中国话语体系

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有三个要素:作为话语权基础的国家硬实力,表达话语的工具、渠道和方式,以及独特并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④表达话语的工具、渠道和方式也主要是建筑在国家硬实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第一个要素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可以同时开始第二个要素的准备,而第三个要素的重要性也开始日益凸显出来。

当下中国的媒体和舆论,充斥着各种西方的文化产品、语言符号、价值观念,而中国还没有世界承认的独立话语体系。只有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国的观点,展现中国的文化,发出中国的声音,才能够吸引他国受众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树立起中国应有的国家形象。⑤如果一味地跟着西方思维走,把中国的核心价值抛在一旁,容易使自己掉入西方设计的“文化陷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得不偿失。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思想的精髓,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还是墨家,他们的主张和思想,他们代表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应得到世界的认可,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实现有效的传播以及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国际受众对中国造成了很多误解。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就应主动作为,把中国这些独特的价值理念更好地传达给世界,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赢得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上生存发展的一片空间。

参考文献

①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110

②⑤郭品,《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2:55、82

③④刘笑盈,《再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J].《现代传播》,2010(2):7、9

(作者:杨朝钊,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梁一戈,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

责编:邹君然

上一篇:对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湄潭茶文化产业园”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