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09-21 03:37:39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是在2015年5月提出的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明确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工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根本,自动化水平体现着工业发展的高度,为此,提高我国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文章对各大自动化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根据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问题以“多元整合”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作支撑,研究了课程目标、课程进度和教材内容,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自动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TPI-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工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性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但是,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中国只是生产规模上的大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的高端产品中仍然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

近几年,国际正在掀起一轮新的工业改革浪潮,全球的工业格局将被重新打破,中国要想不在此次改革中被淘汰,必须面对挑战,实现“中国制造2025”。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的人才,为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多元整合”为指导,对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选择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讨论,优化了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下一步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设计理念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只有科学地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才能实现完整的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计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方向,目前其在我国的各类高校中应用时间较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课程的目标定位,自动化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方面。许多院校在进行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基础课程要占到整个教学时间的70%,而实践和专业自动化操作只占到课程的29%,毕业设计的时间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

(2)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整个课程设置主要为实现最终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的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课时比例没有统一标准,课时不一,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公共基础课程。

(3)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人才培养载体,内容是自动化课程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各类高校却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内容教学,而忽视了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轻术,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先进技术的发展。

三、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1.应用型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

专业课程必须以培养“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进行设计。确定目标,即能明确将高校学生向什么方向进行引导。必须满足工业生产一线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技术的发展,保证课程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多元化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要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社会中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得到调研结果为,在未来的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中本科学历学生占60%,需要大力对本科类学生进行适用性培养,在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设备维修操作及安装高工等领域是重点。

2.自动化课程设置

要加强素质类课程学习,素质类课程主要分为综合素质、服务素质和工具类使用素质。在对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对思想理论、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在工具使用类中,要加大对计算C水平和英语水平等的培养,服务类课程中要加强对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3.专业课程开发

教学中的课程开发要具有独立的单元,对自动化内容进一步细化,表达明确。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及国际标准,满足本科层次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同时体现应用性特色。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定位,将其分为课程方案总目标、具体课程目标及教学模块目标,依次递进,互相配合,共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4.结构设计

确定好自动化课程后要将所有课程组成一个整体,即教学课程结构设计。确定好课程的开展顺序,第一阶段学什么,第二阶段学什么,等等。课时要按比例进行分配,即基础占比、选修占比和实践占比各为多少。

四、结语

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大幅度的增长趋势,高校必须培养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人才,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程 明,李 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44-46.

[2]张 莲,李 山,胡晓倩,等.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03-204.

[3]马修水,钟伟红,何小其,等.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29-133.

[4]庄 严,白 晶,孙和平,等.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8(4):112-114.

[5]赵 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91-92.

[6]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7]朱晓春,陈小虎,汪木兰,等.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9):24-25.

[8]方 红,雷 霖,谭建敏.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6-7.

[9]魏立明,韩成浩,桑丹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8.

[10]贺廉云,王志娟.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分析[J].职业时空,2010,6(9):72-73.

[11]贾 媛,佟 威,嵇启春.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12]杨桂花,马骏驰,刘开绪,等.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21-22.

[13]梁 良.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2).

[14]方如举,张元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2012,31(2):133-135.

上一篇:省科技厅到富宁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交接和“挂... 下一篇:平度:“农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