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抚琴,音从何出?

时间:2022-09-21 01:34:01

题沈君①琴

苏 轼②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④君指上听?

注 释

①沈君:人名。《题沈君琴》又名《琴诗》。

②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

③鸣:鸣响。

④于:从。

翻 译

如果琴上原来就有琴声,那么,放在琴匣中为什么没有鸣响?如果说声音在弹琴人的指头上,为什么不能从你的手指上听到琴声?

赏 析

书画琴棋,是古代文人的四大爱好,状琴咏琴,自然也成了古代诗苑的一朵奇葩。大多诗人咏琴,是从听觉的角度,感受美妙琴音所创造的艺术氛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冷冷七弦遍,外木澄幽阴”(常建)。但苏轼的视角却不同一般,他不直接状写所咏之物,而是借此言彼,通过咏物,表达特定的思想,寓于独特的寄托,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他的《题沈君琴》(又名《琴诗》)诗就是这样,其中就蕴涵了精妙的哲理。

《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用两个假设句、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细细读来,两联诗上下也有关联,上联肯定了琴声不只因有了琴才有,下联又以此为前提,肯定了琴声也不只是靠纤细灵便的手指发出。 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即序中所说的琴和十二琴之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客观的物(琴)和主观的人(弹琴者)两者巧妙结合。在这里,苏轼引用了《楞严经》的“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妙意,终不能发”的经语禅意,把哲学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从客观到主观的规律通过诗歌有声有色地阐发出来,实在是对传统诗歌的一种大胆创新。

读坡的《琴诗》,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在内容上,该诗借物言理,言近意远;在形式上,该诗采用只问不答、只驳不辩、答辩自在其中的手法,给人新鲜之味。诗到宋代,大有变革之味,苏轼正是力主“变革”的开拓型人物。《琴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无疑是宋代诗坛的一股春风。

整首诗都相当有影响,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弹琴如此,其他事情亦莫不然。联系开去,世上万事万物,无不靠对立统一而成名成就:有千里马而不遇伯乐,千里马难以脱颖而出,有贤才而无圣主,贤才同样要夭折。

名句应用

《琴诗》所揭示的深刻的哲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中央电视台网上“点击主持人”栏目中,曾有人问策划王瑞:“问你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您认为什么才是个性,个性从何而来?”

王瑞回答:“所谓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如果仅从意识形态上来表述,我想推荐你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个性成长过程,每个人的个性都会有自己的出处。”显然,主、客观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同样,课堂教学艺术也运用这种哲理,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上去研究教学效应。

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一个有经世之志的士大夫,他的思想很复杂,道、法、纵横家对他都有浸染,从思想意识深处说,影响最深的还是禅宗思想。《琴诗》里就有很深的禅意。提到苏轼与禅,不得不说的故事有许多。

坡家前有一庙宇,三乡五邻的经常让庙里的老和尚算命。别人说每次算的都很准,和尚的名气越来越大。坡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和尚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地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和尚问到:“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和尚微微一笑,默不应声。坡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中午回到家吃饭时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治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坡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敢在和尚面前趾高气扬了。

上一篇:挺身出英雄 下一篇:欧洲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