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就要读出来

时间:2022-09-21 11:39:04

诗歌是人类情感浓郁的凝结物,句句行行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最深刻的印记。不管是格调慷慨激昂的,还是消极低沉的;不管是欢欣喜悦的,还是忧郁悲衷的,它们都会让我们情感为之激动,我们的心神为之荡漾。所以笔者认为要想领略诗歌的美,首先就是从重视诵读开始的。

欣赏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不同予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既不是简单的整体关照,也不是摄取重点的凝视,更不是条块式的解剖,而是一种积极参与,它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作的艺术世界,把诗歌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诗人说些什么,与诗人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里,全面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与诗人一起脉搏,一起心跳,毫无障碍的接受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的形象,情境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可以说,正确的诵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欣赏者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这样不但可以获取语义内蕴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读者的情感,影响读者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教学中浅近的诗无须多讲,通过正确的诵读指导就能使学生把握其思想意义。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着这首诗,我们就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情绪,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幅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备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为他苍凉情绪感染,心头为之激动。再如诵读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则被诗人所构建的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和谐、静默的境界所感化、所陶醉,留在脑海里的只有风清月明、莺鸣乌啼的大自然,感受到的是神宁气静的幽闲氛围。

而对于内容丰富思想意义难以把握的诗作,正确的诵读仍是打开理解欣赏难点的突破口。比如,诵读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干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直到最后:“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虽然,对诗作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字面意思不一定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但是,我们却能在这种并不完全懂的诵读中直接体验到一种人世的沧桑,体验到人类命运的某种壮阔而叉艰险的曲折,进而产生一种悲怆的情感。所以说没有正确的诵读指导,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积极探寻诗歌奥妙的渴望,就不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更有效地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

当然,激发学生感受诗歌之美的情绪,可以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连语言、声色、节奏,使诗歌所蕴涵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这就需要准确地把握诗歌本身的音韵特点,正确处理诵读的节奏、轻重、语调、速度,才能强化对诗歌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鉴赏效果。比如,《登幽州台歌》在句式方面采用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个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总之,诵读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决不能只重理解而忽略了诵读。没有诵读,理解就永远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愉快教学让课堂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