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导学案的编写

时间:2022-09-21 11:34:09

导学案,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不是传统的教辅资料,也不同于旧课标下的教案和配套练的简单组合。导学案的编写凝结着年级组乃至整个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高效课堂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而且承载着教师集体备课的思想、理念和方法,贯穿着学生自我发展这条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案的应用要达到:课前预习掌握基础,生成问题;课堂上研究、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检测评估反馈提高;课后拓展延伸、上升高度,从而实现学、研、导、练的最佳组合。导学案的编写应突出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这一特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课前预习、问题探究、反馈练习、自我检测等环节(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导学案应有所侧重)。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导学案的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性材料。应用导学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再现和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方法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将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其中包括扫除显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同时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互学、小组研讨探究、反馈练习和自我检测。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灵活性阶梯化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高效率、有秩序、有方法地学习,就必须落实好教师的指导,把传统的教转变为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案导学,始于编写,编写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路线图,预判自主学习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下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梯度分层,能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让学生想做、爱做、能做、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全,要给教师的指导和点评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导学案编制体例要合乎规范

要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包括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编制要按程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编制组,每一组编制一节课的导学案,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分管领导参与组织研究。定稿后印发给每位老师,电子文稿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自学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评价等;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导学案是新课标下学生的第一手学习材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抓手”,它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学生的作业,导学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计了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线路图,导学案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编写的过程中不能等同于旧课标下的教案,务必突出探究过程的可操作性,要做到完成一节导学案,就按新课程标准高效、完整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题: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D(2012)Z017。

上一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下一篇:移植策略:初二思想品德课应用的心理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