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同化作用提高本科生的考研率

时间:2022-09-21 10:41:10

【摘要】同化作为一种文化单位的融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如居住环境的趋同性、生活习惯的趋同性、口音的趋同性等。教育领域涉及面较广,本文探讨的是在教学上如何利用同化作用,也就是教师和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考研率。

【关键词】同化趋同性潜移默化考研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90-02

一、同化作用

同化狭义上指小型群体内成员间、组成间、成员与组成间、小型群体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物质、行为、意识层面逐渐变得相似、相近、相同或趋同化的现象称谓同化。目前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师教育过多的强调课堂教育,强调课堂内容、过程和结果(内容掌握),甚至把内容、过程和结果都加以规范,不管这些规范是否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在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迎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实际上,学了课堂学习,很多内容是通过社会、交往、信息等渠道获得的。同化是获得知识、获得良好行为、提高素质的很重要的方式。相互同化有以下几个特征:影响、同化作用的互相性;内容的广泛性和一定的潜隐性;主体的不同层次性;运作模式的复杂性、多样性;影响方式的特定性;内容的同化性。通过良好的同化影响,可以在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本文中的同化指的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它是通过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彼此的某些方面变得相似、相近、相同。即通过主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某些相应方面具有的同化性,以期寻求某些对人的影响因素。发生认识论中的同化是人的一种认知心理过程,解释新知识是如何被吸纳的,以便能更好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二、考研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些人称大学考研率升高的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应试教育向本科阶段的渗透”,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组织行为。这些说法在高校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学生主动考研源自一种与时俱进、不断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这体现了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弱势的群体敢于向强者挑战的勇气与奋进的心态。作为一所大学,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追求上进的权利,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允许、鼓励学生做多次、多种选择,鼓励竞争,这本身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考研是社会人才流动、层次递进的必然。考研率高和素质高并不矛盾,不能因发现了一个研究生素质较差,就说研究生的素质都较差。从宏观形势来考虑,在现行人才选拔机制下,考研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考研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较量,绝非仅仅是死读书本的结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人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

考研是学生自我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从教育层面上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其自我发展的方式。高考研率的出现,正是追求自身素质提高的结果。考研率高虽然不能代表办学水平的全部,但是它毕竟是本科教学质量中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毕业生考研率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2][3]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同化作用原理提高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同化作用即趋同作用。教育从本质层面归根结底还是人对人的影响,包括专业知识、行为道德、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影响。同化作用狭义上指小型群体内成员间、组成间、成员与组成间、小型群体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物质、行为、意识层面逐渐变得相似、相近、相同或趋同化的现象称谓同化。同化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教学中普遍存在。在此我们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利用导师制提高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导师制本身就是一种同化制,也就是教师的潜移默化,它是以教师的言行来不断地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过程。导师一是帮助学生迅速转换学习心态与习惯,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培养目标;三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阅读、体悟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业积累与表达的技能和方法;四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人文学者所应有的敬业精神、专业气质与创新意识,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五是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方向起步性的学习和研究;六是指导毕业论文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落实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的教师比例较高,利用这一资源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导师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尽快进入状态,明确学习目标,确立远大理想。利用同化作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开好各种座谈会

在三年级中,各个班级组织自己的各种考研座谈会。讨论的主题从为什么要考研、学生考研的优势是什么、所学专业的特点是什么到如何去考研。学生可以在会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由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答疑,用他们走过的路来引导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英语水平、教师的科研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考研热情

在考研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把考研作为学风建设的一个重点,强化基础课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举办各类竞赛,有力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大量学生介入了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综合性试验。三是教师、领导和刚毕业的研究生都自觉地帮助考研同学选择报考专业、联系报考学校,避免报考的盲目性。因为不少学生对考研的相关信息一知半解,对如何报考、怎样进行考研知识储备、考哪些学科等问题不太清晰,对考研心中无数,觉得高不可攀,缺乏考研的信心和勇气。四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比如科技节、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努力营造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热爱科学、求高求强求新的学习氛围。

4.利用考研学生的影响力

让考研成功的大四学生对下一届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以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切身体会、他们的考研过程、考研心情、复习方法和他们的考研结果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语言对学生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都是学生。

四、结 语

1.同化作用在我们生活中和学校中司空见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同化作用即趋同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考研率。

2.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人对人的影响,包括专业知识、行为道德、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影响。教师的潜移默化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利用生生之间的影响力,号召学生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 袁 斌、吕 松等.提高本科生考研率的新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27

2 李晚景、陈从阳.关于提高本科考研率的若干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90~92

3 王希莲.大学生“考研热”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173~174

上一篇:试析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虚”与“实” 下一篇:浅析项目化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