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时间:2022-09-21 09:04:14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摘 要] 植被演替一直是生态学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演替学说,如欧美生态学家早在上世纪初提出的顶级演替学说,包括单元、多元顶级演替学说和顶级―格局假说等,国内著名的生态学家如祝廷成、贾慎修、任继周、李博、刘钟龄等也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草地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根据前人的成果,结合十几年对典型草原的调查研究资料,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关键词] 锡林郭勒 典型草原 放牧演替 轨迹

锡林郭勒草原地处温性典型草原地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天然放牧草地,建群种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主,并混生有一定数量的中旱生、旱生杂类草,也有少量旱生半灌木、小半灌木为建群种的草地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放牧强度的增大,使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据2007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多点调查平均计算,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草群平均高度由42厘米降低为22.5厘米,植被的平均覆盖度由37.5%降低为21.2%,生物量平均由1540公斤/公顷下降到610公斤/公顷。特别在畜群频繁采食的地段,草原退化更为严重。

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是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代表,据李博、刘钟龄等先生的研究表明,这里的原生植被类型是以禾本科针茅属植物、羊草及菊科杂类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类,土壤为暗栗钙土、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为了更详细地研究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刘钟龄先生于2005年在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设置了400亩典型草原放牧样地,该样地草地类型为克氏针茅+羊草草地,混生有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类型为栗钙土。笔者及研究团队以此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并尝试找出典型草原退化演替轨迹。

实验样地用围栏划分出6个面积相等的放牧小区,设置不同的放牧强度(不放牧1个小区、轻度利用1个小区、中度利用2个小区、重度利用1个小区、极度利用1个小区),定期(每轮牧周期一次)观测每个小区内的植被状况,尤其是对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的生物量、草群高度、盖度、密度以及优良牧草出现的频度的观测,得出植物组成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不同的放牧强度对植被及土壤的影响,结合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路线调查(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结果,找到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规律,并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的轨迹。

通过对2005年―2011年的放牧样地植物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利用程度下,群落内植物的变化规律。(见表1)

在群落放牧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植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羊草、克氏针茅、冰草、扁蓿豆、葱属植物和一些中生杂类草数量减少,并逐渐从建群种和优势种地位退出,属于减少者;克氏针茅、冰草、隐子草等旱生禾草在放牧演替过程中,开始和中期数量有所增加,但随放牧强度的进一步加大,也呈现下降趋势,直至退出优势种行列;冷蒿、星毛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阿氏旋花虽在原有群落中就有分布,但只处于伴生种地位,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加,它们逐渐成为群落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属于增加者。而另一些植物,如锦鸡儿、一年生藜科杂草等,或是依托其强大的根系和固沙能力,或是与当年降雨的多少密切相关,总之它们在放牧演替中变化不明显,或者说放牧压力对其影响不大,属于恒有种。

结合前人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调查成果,根据笔者团队在放牧样地的实验结果及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路线调查的结果,得出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轨迹。(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放牧压力的加大,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根茎禾草―丛生禾草―轴根小半灌木―小半灌木+一年生草本―次生裸地。

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土壤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理化性质逐渐变差,肥力下降,沙化加剧。因此,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具有趋同性――向沙化方向发展。

科学而又准确地找到不同草地类型放牧退化演替轨迹,是为建立典型草原放牧利用预警机制做准备,有了明确的放牧退化轨迹,结合放牧实验,就可以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使草地既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又不会向退化方向演替,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牧民为致富而要求增加牲畜头数的心愿,从而达到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博主编,杨持、林鹏副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钟龄.锡林郭勒草原退化状况和生态环境评价.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向基金项目“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基础数据库和共享”.2002.

[3]卫智军、双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治理对策浅议.内蒙古草业.2001.

[4]王炜,刘钟龄,郝敦元等.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退化草原的基本特征与恢复演替的动力.植物生态学报.1996.20(5):449-459.

[5]许鹏.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王.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4.

[7]王立新.刘钟龄.刘华民.王炜.梁存柱.乔江.中越信和.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学报.2008.2:544―550.

作者简介:

何广礼(1964―),高级讲师, 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现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任教。邮编:026000

萨如拉:(1969―),高级讲师, 199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任教。

青格勒:(1959―),实验师, 1982年毕业于锡林浩特牧业学校草原专业,现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任教。

上一篇:机械生长因子(MGF)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作用 下一篇:小议生态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