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

时间:2022-09-21 07:12:44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

摘要: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各75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胺碘酮组分别为94%、92%、93%,利多卡因组分别为75%、68%、73%,胺碘酮组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4.01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4-0407-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引起的心律失常中,发生率较高的为室性心律失常[1],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等。它们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冠状动脉的灌注,使心肌缺血加重。利多卡因目前仍然是治疗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胺碘酮对ACS并室性心律失常更为有效。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0例,分别采用静脉泵入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ACS并室性期前收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共150例。排除标准:合并有缓慢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及室颤;低钾血症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合并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胺碘酮组,每组75例。胺碘酮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55岁~70岁(62.73岁±8.21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4例,其中室性期前收缩5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5例。利多卡因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50岁~73岁(61.24岁±7.92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9例,其中室性期前收缩5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基础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系列等。胺碘酮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56)75 mg于10 min内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然后以1 mg/min静脉泵入,6 h后改为600 μg/min持续静脉泵入,注意24 h总量不超过2 100 mg,观察72 h,治疗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利多卡因组:盐酸利多卡因氯化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2147)先予5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然后以1 mg/min持续静脉泵入,观察72 h,治疗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室性期前收缩减少80%或完全消失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减少90%或完全转变为窦性心律为有效,否则为无效。不良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嗜睡、感觉异常、肌肉震颤、惊厥昏迷及呼吸抑制等)、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胺碘酮组分别为94%、92%、93%,利多卡因组分别为75%、68%、73%。胺碘酮组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胺碘酮组中出现心动过缓2例,静脉炎1例,未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利多卡因组出现心动过缓2例,静脉炎2例,胃肠道反应1例,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胺碘酮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低于利多卡因组的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52,P>0.05)。

3 讨 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缺血使心室肌细胞形成电重构,致使缺血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故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产生电不均一性,从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3]。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加重心肌缺血,以致发生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转归和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前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是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于希-浦肯野纤维系统和心室肌细胞,可以减慢4相除极速率,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促进K+外流而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4]。近些年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越来越受到推崇,它兼具有Ⅰ类、Ⅱ类、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能够延长心房、心室肌纤维、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心房、房室结和旁道组织传导时间,有阻滞折返激动作用;还具有抗肾上腺受体,同时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交感活性等[5]。

本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ACS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均高于利多卡因。但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排除由于研究样本过少所致。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明确指出,急性冠状综合征时,由于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早搏、室速、室颤或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也可出现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是基本的选择[6]。因此胺碘酮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吴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323-336.

[2]宫伟民,吕小宁.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138例比较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5):665-666.

[3]丁超,何振山,齐书英,等.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周兔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6):821-824.

[4]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8-199.

[5]贾付坤.胺碘酮预防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8):505.

[6]Antman EM,Anbe DT,Armstrong PW,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1999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4,110:588-636.

上一篇:城乡远程心电监测效果分析 下一篇: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