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人物前史初探

时间:2022-09-21 06:39:51

文学巨匠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即是人学”。1由此看来,剧作(包括戏剧戏曲剧作、电影剧作、电视剧剧作)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它的情节自然也是人物的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剧作中的人物应该有他的“前史”和“后史”,上场前应“上承他事”,下场后也应有“他事继其后”。本文以戏剧戏曲剧作和影视剧作中的“人物前史”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前史的定义和性质作为主要研究方面加以分析进行初探,期以给剧作者一点启示。

一、人物前史的定义

“人物前史”一词亦可称为“人物前传”、“人物过去史”。它是剧作者在创作成文之前必须做的一道工序。它要求剧作者熟悉、掌控剧中主要人物在开场前的、又与整部作品密切相关的一切信息,在剧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以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情节的推进。

正如姚扣根先生所说的那样,一部作品的历史,也就是人物的成长史。每一个故事都没有开头,每一个人物都在不断成长。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也是一个客观规律,没有哪部剧作能让我们找到故事的源头,但是与当下正在进行的情节有关的过去时还是能寻找到的,并且也是必须寻找到的。

如《雷雨》第二幕,鲁侍萍第一次出场,她走进了周家客厅,看着眼前的家居摆设对女儿说:“这屋子我好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四凤在镜台上拿了周家第一位太太的相片过来,给她看,她看着相片惊愕得说不出话来,手发颤。

而此之前的情节应该是什么呢?周朴园始乱终弃,致使侍萍沦落他乡再嫁他人。这些信息就是周朴园的前史和鲁侍萍的前史,这对于现在时的周朴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鲁侍萍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是必须要寻到且呈现出来的。

因此,在剧作中,根据现在进行的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故事情节的需要,或隐或显地勾连出的,过去已经发生的,相关的人物信息就是人物前史。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的前史,人物前史是人物性格发展的源头,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剧情的展开、矛盾的激化、主题的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人物前史的特性

人物前史无论是单独直接呈现,还是隐藏在剧情之中间接呈现,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可设置性、可选择性、即兴性。

1.人物前史具有可设置性

剧作中的人物前史与现实生活中的前史是颠倒的,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认清的一点。现实生活中,我们从生下来,到会走路、会说话,再到上学、工作,娶妻、生子等过程是一个顺序的过程;而剧作中的人物前史,却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创作一部戏,我们先设置出人物在剧中的情节发展,也就是现在时,然后,在情节需要的时候,逆流而上,去编织他的过去时信息,让这些过去信息印证现在情节中人物的某种性格,从而清晰地显示出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轨迹。由此可见,人物前史是根据需要虚构的,是可设置的。

如2013年年初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妯娌的三国时代》中,婆婆这个人物形象就塑造得十分成功。

一个婆婆面对三个儿媳,既要让三个儿媳听话、干活、顾家,又得免于矛盾,这很是一门学问。编剧陈彤很好地设置了婆婆的前史——前居委会主任。在第二集中,通过二儿子何平的口说出来:“咱妈,以前是居委会主任,一辈子就研究家长里短的事,处理这点家务矛盾,小菜!”;在第三十四集中,让三儿子直接夸赞:“妈这居委会主任没白当!”生活中做居委会主任在前,娶儿媳妇做婆婆在后;而剧中婆婆出场在前,交代前居委会主任身份这个前史设置在后。由此可见,人物前史是可以用以设置的。

2.人物前史具有可选择性

麦基提出:“一切优秀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有限的,可知的世界内的。”2故事的选择如此,人物的设置亦如此。我们在设置人物前史时,并不是将人物的一切信息都作为前史呈现出来,而是有所取舍的。

在《潜伏》剧作中,编剧姜伟在对王翠萍这一人物的前史设置上,就充分体现了可选择性这一特性。

王翠萍第一次出场是跟“丈夫”余则成接头,在此之前她的经历就变成了过去的信息。这些信息里包括:她是一个乡下人,她是游击队的女队长,她有一个长得跟她很像又一样参加了革命的妹妹,她与她妹妹性格不同,她不识字而她妹妹上过学,她和妹妹都没有结婚,等等。这些信息里面,她是一个乡下人,她是游击队的女队长,这两条信息被选择为前史,在剧中多次使用,尤其是她乡下人的身份,更是与她的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一直影响着剧情的发展;她有一个跟她长得很像的妹妹这一信息,作为她来天津接受潜伏任务的引子和暴露身份的导火索使用了两次。至于,她和她妹妹的性格怎样不同,她们为什么一个上过学一个不识字,她们为什么到了二十五六岁还没结婚等等,在剧中都没有设置,这些信息无疑没被选择为前史。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人物前史,只有那些对人物性格发展、剧情推动、矛盾激化有作用的信息才能被选择成为人物前史。

3.人物前史具有即兴性

通常,剧作者在全剧开端部分披露某些已知数,留下一些未知数,造成观众对全剧高潮的期待、探究、解答,而答案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为制造这种“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戏剧效果,剧作者会在人物的前史中,临时添加新的一笔,使其成为该人物此时此刻的行为动因,从此以后该人物就具备了一个新的前史——一个即兴产生却长久发挥作用的前史。

情景喜剧作为一种轻松幽默的影视剧形式在当下社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它一般每一集就讲一个新的故事,虽然主要人物基本不变,但每一集往往都会有新的人物出现。由于新人物的出现,剧作者就得设置该人物出现的前因,就得即兴为主要人物添加与新人物有勾连的前史。

如在2006年中央台热播的章回体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人物前史的即兴性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武林外传》以同福客栈的女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为主要人物展开故事,每集设一个标题讲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第三十集是“佟石头离乡闯江湖,郭芙蓉回家探父母”,在此之前,没有提到过佟石头这个人物,编剧宁财神为了让这个人物出场合理,就即兴给佟湘玉加了一个前史——汉中老家有个有影响力的爹和没出过远门的弟弟。因为即兴加的这个前史,就使得佟石头这个只有胆量和冲劲、没有知识和经验的一心想闯荡江湖的富家子弟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观众眼前。由此可见,人物前史的设置是具有一定即兴性的特点。

我们常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情节是作品的骨架。”而主题是要通过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人物形象的体现离不开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又正是构置情节的重要环节。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哪来的情节和主题?所以乔治·贝克说:“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人物性格描写。”3人物性格描写离不开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历史,亦即人物前史、现在史、后史。相比较而言,人物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物各自的前史决定的。一个人物的前史丰富而特殊,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就独特而鲜明。但是,现在很多剧作家为了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多以忽略或一笔带过的办法,草草了结人物前史这一必要环节,其结果是什么?必然是塑造出来的人物虚浮空泛,如无根之树,无源之流。故而,一部优秀的剧作必然要有一个丰满的人物前史,以便塑造出可以经得起推敲的独特人物。(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7页

[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版,第84页

[3][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上一篇:浅谈广告对生活的影响 下一篇:浅论如何振兴汉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