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障眼法

时间:2022-09-21 02:34:12

【前言】“收益率”障眼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年化收益不是实际收益 银行人士介绍,年化收益率实际上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譬如某款产品号称91天的年化收益率为3.1%,那么你购买了10万元,实际上能收到的利息是...

“收益率”障眼法

“到期年化收益率4.1%”,“最高预期收益率达3%-5%”,“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4%”……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广告,各种收益率表述让投资者眼花缭乱,甚至造成误解而导致纠纷。家住成都红照壁的何婆婆就称,自己被“年化收益率”给忽悠了!

实际与预期差3000元

何婆婆在去年11月底购买了一款为期91天的短期理财产品,说明书上写着到期年化收益率4.1%。何婆婆打起小算盘,4.1%的收益,也就意味着每1万元可以拿到410元收益,那么自己投入了10万元,3个月后就应拿到4100元。

2月底,理财产品到期了,没想到拿到手的收益仅1022元,扣除手续费后还不足1000元。何婆婆当时就觉得被欺骗了,赶紧到银行问个究竟。接待她的客户经理指着说明书上的收益率说,“这是年化收益率啊!”

“年化收益率?什么东西?”何婆婆疑惑了。她以为“年化收益率”只是收益率的一种表述方式,而收益率则是自己的收益除以本金得出的,自己投入了10万本金,就该拿4100元的收入啊?怎么一“化”就“化掉”了3000多块呢?

年化收益不是实际收益

银行人士介绍,年化收益率实际上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譬如某款产品号称91天的年化收益率为3.1%,那么你购买了10万元,实际上能收到的利息是10万x3.1%x91/365=772.88元,绝对不是3100元。

另外还要注意,一般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像银行定期那样当天存款就当天计息,到期就返还本金及利息。理财产品都有认购期,清算期等等。这期间的本金是不计算利息或只计算活期利息的,比如某款理财产品的认购期有5天,到期日到还本清算期之间又是5天,那么你实际的资金占用就是101天。实际的资金年化收益只有772.88×365/101/10万=2.79%。绝对收益率是772/88/10万=0.7728%。

“收益率”表述误区多

其实,除了“年化收益率”外,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还存在不少误区,大都和收益率相关。

例如“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并不等于到期实际收益率,而仅仅是一个理论值,并不代表承诺收益,收益率没有预期高是很正常的事。一个极端案例是招商银行2008年1月成立的一款证券投资类产品――“金选双赢”,投资期限为2年,预期收益率为10―50%,而到期收益率为-19265%,到期收益率和最高预期收益率相差69.265个百分点。

还有“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也并不是一定可保障本金不失。在规定的投资期间内,最差表现是没有任何收益,但可以保住本金,而获得的潜在收益是不确定的。也有“本”是保不住的,一种是收益为0的情况,由于需要扣除一定的手续费,结果肯定倒亏;另外提前赎回则可能出现本金亏损。

被忽悠要有维权意识

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在1万只左右,涉及金额近7万亿元。庞大的理财产品市场面临着三大问题:销售过程夸大收益,风险揭示不够清晰,推销产品不分对象。

投资者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维权意识,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不要被其表面的包装所诱惑,而必须切实了解合同条款内容,静下心来认真理解其各类“收益率”和实现预期收益的基本原理。根据2005年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应对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提供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2008年,银监会又特别强调,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样。投资者要细心保留好购买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资料,这些都将是维权的证据。

上一篇:让农村文化火火红红 下一篇:提升“道德血液”粘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