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前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

时间:2022-09-21 02:06:56

学情前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

学情前测,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的课前检测。学情前测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合理利用学情前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重难点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做好教学预设,为处理生成性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发现学生的共性特点,调整教学重心。

前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统计与分析前测原始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共性特点。在教学“认识小数”单元之前,我校三年级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其中三(3)班48名学生的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统计表清晰地反映了分数转化成小数及小数读写这两个内容的正确率偏低,说明学生对这两个内容的学习是存在困难的,而比较小数大小、简单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的正确率相对较高,这说明学生由于受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对大部分内容已经掌握了。根据这一测试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教学重心的调整,而不能在每一个内容上平均用力。

2.展示学生的认知差异,落实分层教学。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情前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和认知基础,并能发现他们在认知、能力、水平、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针对差异设计教学,分层落实,满足需求,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前测中,发现学生在计算“■-■”时,一个班43名学生想到要通分的占37.2%,想到转化成小数计算的占4.7%,想到用画图解决的占4.7%,持其他想法的占53.4%。在测试中还发现有些学生通分知识没有掌握好,约分不熟练,简单加减错误多等。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学生的认知以及原有能力水平的差异是明显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分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设计要体现分层,如:课堂提问的分层,作业布置的分层,作业批改和指导的分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

3.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所以,在教学前,如果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将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在教学《连续进位乘》一课之前,我们对二年级6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我们设计了三类题目:第一类是2道列竖式计算的连续进位乘;第二类是2道连续进位乘的改错题;第三类是1道解决问题的题目。6个班学生是均衡分班的,其中二(1)、二(2)班的学生共有83人,测试的结果是:第一类题的正确率为77.1%,第二类题的正确率为72.3%,第三类题的正确率为53%。由此可知,对连续进位乘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他们已经处在相乘时满几十要进位的思维状态。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例题“36×4”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估一估,展示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其次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连续进位乘是如何进位的。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进位方法的理解。

学情前测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原始材料,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让学情前测成为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和有效实施教学的抓手,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上一篇:注重“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下一篇:浅议提高学生体验学习有效性的策略